家乡的“牵挂”


作者:李德金    时间:2017-02-13





  两鬓斑白,思绪万千。耳边经常响起家乡的声音:“明年回来,一定要带着全家回来。我们等着看你们的孙子呢!”几个小时候一块玩耍长大的兄弟姐妹们,见我探亲要回北京,他们在向我挥手告别时一再重复着这句话,让我心里感到很温暖,充满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激之情!


  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我有好感,是从我小时候开始的。那时,家乡正处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不但一年四季雨水多,而且冬天经常大雪封门。有时头一天天气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大门已被鹅毛大雪堵住了,足有一米厚,不得不用扬场大板掀除雪开路。家里7尺高的屋檐常看到小孩手膀粗的“大令吹”与地面接吻,天气非常寒冷,真可谓之滴水成冰的季节。但尽管如此,我每天早晨起来都坚持去离家四五里地的白酒小学读书,遇到下雨下雪天从未间断过。乡亲们面对全村人不重视小孩读书没有几个小孩读书的现状,称赞我小小年纪有志气,将来一定有出息!可惜的是,1966年,当我考上了被教育部表扬的江苏省重点农村中学——六合县程桥公社程桥中学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我的“读书梦”“求学梦”不得不到此告一段落。务农,我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耐劳,没有半点“书生气”。抗洪救灾,需要下水施工,有我的身影;挑河兴修水利,完成土方最多的人中有我;农忙时节,天气炎热,出勤出力最多的人里,也有我一个……也许正是这种干什么像什么的严于律己的精神,才使我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农民。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我博得了众乡亲的青睐和看好,才使我迎来了读书学习的第二个春天。1969年,在学校复课“闹革命”声浪中,我预外地接到了程桥中学初中入学通知书。当时,我的心情不知道有多么高兴,有多么激动!因为,这是一所学风非常严谨、大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基至百分之百的农村中学。我进入这所学校读书,就意味着今后有上大学的机会了。谁知,在我高中毕业时,大学仍未招生。我又像小学毕业一样,在家乡务农3年后,由于表现突出,被看着我长大成人的父老乡亲用选票推荐+考试方式把我送到了大学校门。那是1975年8月9月间,他们至今没有忘记那个举荐时刻。所以,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他们总要与我叙叙旧,谈谈我的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家乡的人情世故,脸上流露的是笑容,有时笑得两眼连成一条线,人前倾后仰,快要站立不住了。经过与他们沟通交流,我深知,他们每时每刻都对我充满牵挂,充满希望,其心地是善良的真诚的。在他们心里,我进城工作生活几十年,一切表现应该和农村的所作所为一样,是符合他们预期的,也是值得他们“点赞”的。因此,每当我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家乡的兄弟姐妹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是简单而质朴的。在与他们相处期间,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城乡愿景”。在他们看来,农村生存环境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旧有的“吃、住行难”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我的家乡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朱云村陈庄组,原来全组有100多人,现在人口越来越少,而且递减速度非常快。他们告诉我,家乡减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靠自身能力实力,靠年轻有为进城,并能融入城市生活圈,可以自立门户,成为城里人,如入学、参军转业、进城创业成功、在农村率先富裕起来的人士等;另一种是靠政策性的搬迁拆迁,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如城镇化建设需要,农民士地被征用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等;第三种属富裕地区经济地区自主规划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工程,改变农民“性农”的属性。现在,家乡的人们最担心的是“人走楼空”“无人问津”。有的远走高飞,弃农经商,家里地无人耕种,有的甩荒,有的租来租去,有的长期占着宅基地,造成农村资源闲置浪费……反正让家乡“留守老人”牵肠挂肚的“城乡融合”带来的新问题还有不少,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不吐不快,说了好像心情轻松了许多。他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城乡融合”中出现的新问题。


  对于他们所谈的问题,我也深有同感。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而且山地沙漠地较多,实现城市化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于偏远山区应该坚持以人为主的耕作方式,包括以副养农、以多种经营养农的地方。中国有8亿农民,有文化有一技之长有抱负有作为的农民还是少数,他们一旦生活工作环境改变之后,进城面对工作竞争环境,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认为城市不是他们呆的地方。所以,中国发展城镇化,应以乡镇为主,其目的是美化乡村,造福农民,让农民进城,可以节约土地,实现农民住宅城市化、规范化,改变农民长期散居、住宅不集中、生活不能成龙配套、环境质量差等造成弊端。城镇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经营,这固然是好事,是大快人心之事,农民一定会欢迎。但他们期待的是“城乡融合”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作后盾,才会有“城里人”的“安全感”!


  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許多难忘的事,事实上,这就是一种“牵挂”。我从家乡江苏农村上学到北京工作生活已有40载,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与家乡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早上起来,门一开,不管是门对门,还是左邻右舍,邻里之间很少有人互相点头打招呼的,一般都是视而不见,各走各的道,总是保持着一种“老死不想往来”的状态。其中,大多数是云云众生,他们每天要为生活奔波,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像农村那样亲密无间,尽管有的还是一个单位的同仁部下,也拿不出像对待“哥儿们”的那股“热呼劲”。难怪有人说,“城里人心比天高情比纸薄”。在我的家乡,原来一个生产大队领导10个生产小队共2000多人,人与人之间,队与队之间,没有人说“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的”。走村串户,你到我家,我去你家,是很正常现象。有的甚至捧着早饭中饭晚饭碗到邻居家去吃,而且是边吃边聊,有什么大事小事包括“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都可以在“串门吃饭”中“互通有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邻里一家亲”,在我的家乡正是通过这种颇有人情味的方式方法体现出来的。他们在劳动中结伴前行,互帮互助,遇到大事小事能够助一臂之力;他们在生活中是“良师益友”,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心里有什么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都能做到“肝胆相照”,充分体现出农民朴实无华表里一致的可贵品质,襟怀坦白心地善良的鲜明个性。在城市生活中,尤其是遇到挫折时,我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人,觉得他们那种生活方式,待人接物做法,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都是值得我值得城里人好好学习的。请家乡的父老乡亲放心,在今后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我是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一切期盼的!“城乡融合”一定会使你们长期形成的优良品质得到弘扬光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