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收藏家王天軍专访


来源:腾讯快报   时间:2017-02-17





當代著名收藏家王天軍



  王天軍,當代著名書法家,武術家,收藏家,瓷器鑒定專家,《中華國禮》專家顧問委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河南省收藏協會會員,中華國禮藝術家協會執行會長等職。


  王天軍出生於書法之鄉:河南太康,太康縣歷史悠久,文字記載有五千多年歷史,夏王太康曾遷都於此,史稱陽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54年始置陽夏縣,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改為太康縣。太康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秦末起義領袖吳廣,西漢丞相黃霸,東晉太傅謝安,西晉宰相何曾,名將謝玄,宋代詩人謝靈運等。太康文化古跡眾多,有文廟,太康墓,吳廣塔,壽聖寺塔等,有多處仰韶,二裡頭和商、周、秦、漢時期文化遺址。豐富的名勝古跡和傳統文化陶冶了王天軍幼小的心靈,他從小酷愛書畫,武術,和古董,八九十年代中原地區時興開挖河渠,很多地下漢墓群水落石出,等文物部門清理之後王天軍就會把遍地散落的漢磚和漢陶片收集起來用架子車拉回家細心研究,也收購了大量的陶罐、陶倉、陶豬圈等之類器物,從此他對古董的酷愛和研究一發不可收拾,先後閱讀了《資治通鑒》《中國古陶瓷研究》《元明清瓷器鑒賞》《元青花》等!大量的考古文獻資料,他先從漢陶入手,再研究漢綠釉,唐三彩,晉青瓷,再到宋代五大名窯和元青花,最後到明清官窯,民窯等瓷器都有深刻的研究。後來又涉獵青銅器,為了更好的掌握鑒定知識他先後考察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西安博物院,韓國國家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等進行觀察,拍照,研究。問起他對古董收藏的經歷和認知他不禁的苦笑和搖頭,他說中華文化已經被毀殆盡,可以說是豺狼擋道,黑白顛倒,目前大陸的古董行業扔處於搶救和大量的收藏階段,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力所能及,能搶救多少是多少,但他深信無數散落在民間的國寶終會有一天釋放出它應有的光芒。石玉蘭)



  宋代汝瓷:瓜棱長頸葵口瓶,一套,從大到小共十件。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以定白瓷有芒边沿无釉不堪用,则改用汝青瓷,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窑称临汝窑。



  宋代奉化款官瓷玄紋瓶,奉華款無論是汝,官,鈞,品相極致的均為宮廷器物,北宋汝官瓷“奉华”底款的汝瓷被视为珍品。汝官瓷“奉華(奉华)”是什么意思?很多书籍及网络资料上说“奉華”是宋朝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是皇帝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有“奉华”底款的宋瓷,就是奉华堂的专用品,或者说是刘贵妃的用品。



  元代法華彩鳳紋蓋罐,珐华彩——亦称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它的烧制工艺源自汉代的琉璃工艺,以牙硝作熔剂,属低温色釉。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器型多以较小型的花瓶、香炉多见。法华彩有陶胎和瓷胎之分,陶胎大多烧制于北方窑口,瓷胎多属南方窑口。釉色常见的有绿,蓝,黄三色,也少见白色,紫色。景德镇珐华瓷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多。最早的法华彩出现在元代中晚期,到了明代法花彩的用途较为广泛,到了清雍正以后便渐渐停造。其特点:因表面采用堆贴技术,故纹饰图案富有立体雕塑感,玲珑华丽。法蓝釉——珐华彩釉一种,其特点:晶莹润泽,尤若宝石,釉面可见极细的鱼子纹。珐翠釉——珐华彩釉之一,又叫珐绿釉,今人也叫孔雀绿。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将军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大明永樂甜白釉帶蓋梅瓶,永乐甜白釉:是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这个名称出现的非常晚,并不是永乐当朝出现的。永乐白釉叫“甜白釉”跟一种东西有关,就是今天家里都有的白糖。16世纪前我国是没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白糖的出现使人们对永乐白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说这个像白糖,而且有一种内心的感受“甜”从那时开始才叫“甜白釉”。此器高大精美,實為明代瓷器中珍品。



  大明永樂青花瓜果紋帶蓋梅瓶,永乐一朝窑事兴盛,上承宋元,中泽宣成,下启康乾,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其中青花一项,尤为精绝,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本件“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即为永乐御窑之无上隽品。本品高36.5厘米,为永乐青花梅瓶之大器,端庄典雅,挺拔饱满,外壁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肩部以双勾技法绘饰仰覆如意云头,内绘各式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为上下交错的十组折枝花果纹,诸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等。花头饱满硕大,勾画婉转流畅,花卉者芬芳盈枝,风姿绰约,果实者饱满丰硕,寓意吉祥。绘画运笔苍健,点染深沉,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颇有明初宫廷院体画家孙隆没骨折枝花果画的风范。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艳,實為當明代瓷器中之珍品。



  乾隆青花八寶吉祥紋雙耳抱月瓶,乾隆(1736-1795)此瓶仿明代永乐青花大扁壶,前后中心脐部突出,腹部莲瓣内填绘八吉祥纹,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八吉祥又称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是佛家常用的寓意吉祥的物品。八宝纹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元代,瓷器端莊大方,溫潤玉足,是清官窯瓷器中的精品。



  成化斗彩三秋杯,此對杯子是我在2015年冬在北京一個藏家手裡購買,北京故宮有一對和這完全相同的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大收藏家孫瀛洲所捐,孙瀛洲的女儿孙文雨说,“这一对三秋杯是孙家的传家宝,是父亲花40根金条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的。当时一根黄条就能在北京买个院子,我父亲相当于是用40个院子换了这一对杯子。”她向记者回忆了当年捐赠前夜的一幕。当时孙瀛洲把儿女叫到身边说:“明天这个镇宅之宝就要离开咱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国家的宝贝了。”当时年纪尚幼的孙文雨很不理解,就那么小的两个杯子,怎么会是国家的宝贝?后来才知道,这对成化斗彩杯是当年皇帝下旨专门为后妃烧制的,共烧成5对,选出这一对后,将剩下的毁掉,并处死了烧制的工匠。烧制的工艺就此失传,而这对杯子就成了存世的孤品。在收藏界,成化斗彩三秋杯与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样著名,但前者更珍贵。上面的故事也许只是个传说,但收藏界见过鸡缸杯的不少,在故宫博物院以外观赏过三秋杯的几乎没有。



  大明宣德年制款黃釉暗刻龍文罐,釉黄釉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此器為:大明宣德年製款黃釉暗刻龍文圖案,器物端莊,黃釉均勻,刻工精湛,實為罕見,應為官窯黃釉中之珍品。



  大清乾隆年製款紅釉八駿圖紋雙耳鹿首尊,由于釉色中闪耀着红宝石样的光泽,故又称“宝石红”。这些红釉瓷器,色泽深沉,釉汁莹厚如堆脂,器口一周洁白,犹如盘绕了一条白玉带。红釉瓷器要求釉料配方好,烧制的火候恰当,铜的含量为全部釉料的0.2%至0.5%,并且以在1250一128的狭窄范围下烧成的。由于铜对烧成的敏感性极大,温度稍有差异,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深、浅、明、暗的红色,釉面也有光润或粗糙,有时变成灰白色或黑色。因此即使富有经验的工匠,对烧制这种瓷器也没有十分把握。历来人们重视红釉瓷器,给予很高的评价,就在于这个道理。



  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蘋果綠釉纏枝蓮花觚,瓷器釉色名。祭红的一种窑变。亦称“苹果青釉”。烧成时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绿色,一般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少数地方微泛红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另有一种在开片的白瓷器上加绿色的釉上彩制品,也叫“苹果绿”。两者本质不同,易于辨别。



  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天藍釉刻畫雙耳尊,天蓝釉是汉族瓷器釉色名。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演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作用;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是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不朽的艺术造型的完美体现。天蓝釉器物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见瓶罐等器型。此器高70cm,實為罕見的大器,顯得異常珍貴。



  此件為——瓷母,瓷器之王,就是各種瓷器都雲集於一身,故宮博物院藏有此器比此件略高被列為鎮院之寶,瓷母,是指清朝乾隆年间烧制的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学者们至今还没给它取一个准确又响亮的名字,一些权威图录上称其为各色釉大瓶,还不如约定俗成的瓷母好听。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至1756年去世,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当时瓷器施釉技法汇总,瓷器技法之母,可称瓷母,工藝繁瑣,精美絕倫,至今無法仿製。“瓷母”之称的清朝乾隆年间大瓷瓶最终以24,723,000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1.51亿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