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移动世界大会依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超过6万的世界通信人在2012年2月27日至3月1日期间云集2012移动世界大会,造成了天上地下的交通拥挤,酒店爆满,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巴塞罗那地铁与公交系统的罢工最后一分钟取消,虽然移动世界大会的会场每天早上9点才正式开放,但在以防万一的心理下,会场首日上午7点半始,注册安检已经排起长龙。
每年一届的移动世界大会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行业甚至企业自身发展趋势预测的好时机。相对于先开发领先技术后寻找市场而言,在了解市场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后,改进自身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无疑更容易更明确。在此次大会上,智能化设备引领未来通信市场潮流的趋势愈发鲜明。企业更加注重提供差异化的移动创新应用和业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使用体验,从而真正实现科技改变生活。
配合运营商4G LTE推广,4核手机开始出现
通信行业的发展是网络带宽、硬件配置、软件应用等所有环节的整体发展。
随着4G网络步伐的迈进,各种4G终端也开始随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线中。近日,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审议通过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在2月27号移动通信大会首日,中国移动发表了TD-LTE规划成为了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据悉中国移动今年年底预计将有2万基站投入使用,预计明年年底,基站数量将达到20万。在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他运营商也都紧锣密鼓地加大了在LTE方面的投入。
在此次的移动通信大会上,我们有幸见到华为、中兴推出的4G终端。华为在移动通信世界大会首日率先发布了Ascend D四核手机。据展台工作人员声称,此款四核手机将在今年4月左右上市,同时出现在展台的还有四核平板电脑Media Pad10,超高清的触摸屏、超薄的设计及高速设计,使它成为了华为今年推出的明星产品。此款平板电脑利用Android操作系统,据称会在今年8月上市。
中兴最新推出的ZTE Era超薄智能手机搭载了Android 4.0系统版本和4核处理器。这款手机采用了4.3英寸qHD显示屏,QHD多点触控屏幕,分辨率高达 960 x 540 像素,机身仅厚7.8毫米。极致的运行速度将带来极致的用户体验,使消费者能够更流畅、精致地享受高清视频、下载应用和进行娱乐游戏。据悉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大批投入市场。
平板电脑从大众市场走向企业应用
此次移动通信大会上,日本松下与Red Bend软件公司共同展示了首款为企业用户提供的Android系统Toughpad平板电脑。Red Bend软件公司为松下提供的移动软件管理(MSM)解决方案能够为选择它的企业级客户提供突破性功能,从而远程、安全地无线管理他们的设备。截至目前为止,Red Bend的MSM解决方案已在超过14亿手机和连接设备上成功应用。
网络安全问题在各种应用日益增多, 平台更加开放的大环境下已迫在眉睫。安装了Red Bend移动软件管理方案的松下Toughpad可以让企业移除那些不想用的应用或只安装自己需要的应用,从而使设备更加安全。松下电脑产品解决方案欧洲营销总监Stephen Yeo谈到:“在ToughPad的架构里,我们在处理器芯片中有一个符合FIP标准的安全内核,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保护内存不受到攻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性能。”
变形金刚,移动终端融合
伴随着移动终端多样化的趋势,移动终端的融合成为一种需求。ASUS华硕在通讯展上展出的Padfone将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结合在一起。手机可插入平板电脑作为其核心,平板电脑又可以连接笔记本键盘底座,变成一台笔记本电脑。这种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创新融合,能够适应多种使用环境。为移动终端的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思路。
为提升用户体验,消费者分析类产品开始走俏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各个终端厂商、软件提供商都在各施法宝,此次摩托罗拉展台带来了消费者运动分析终端终极健身伴侣MOTO ACTV。这款产品可以像手表一样待在手腕上或臂膀上。既可以听音乐作为MP3使用,还可记录心率,对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在摩托罗拉网络平台进行彻底分析,制定健身计划。
此外,面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软件公司也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分析类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对移动终端上各种应用的使用情况,缩短“洞察差距”。Red Bend软件公司推出的可进行移动软件分析的vSense Mobile?能通过对消费者Android设备的独特透视,为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提供有关设备性能、应用行为和用户喜好的深入理解。帮助他们不断部署改进的软件版本和新服务,以增加用户收入和消费者满意度。
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依赖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厂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智慧结晶和密切合作。相信2012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的各个亮点会对行业发展趋势带来启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