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感受到,“云”已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了……
这朵“云”并不是时常在我们身边、浮在空中的白云,而是将传统的IT产品、能力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便捷的移动互联应用。
今后,这朵“云”将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未雨绸缪
中国电信云计划抢先发力
今年年初,中国电信即开始着手筹备成立专业云计算公司,统辖管理全国各省公司的云计算业务。届时,中国电信将成为三大运营商中第一家成立专业的云计算公司。去年8月,中国电信宣布,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发布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的电信运营商,并将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系列天翼云计算产品。
根据规划,中国电信“天翼云计算”战略将分三步走。首先,中国电信将依托遍布全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建设部署覆盖全国、业内一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十二五”期间,将具备提供数百万台高性能虚拟主机的能力;其次,构建全网统一的云管理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实现资源的快速提供、弹性调度、按需分配、绿色环保、互为灾备;第三,依托覆盖全国的大容量高速互联网、传输网和光纤宽带网络,实现云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互联和用户的高速便捷接入,让云计算与宽带相融合,实现网络入户、服务到家。
光网城市
打开云生活之门
市民唐先生家住江北鲁能星城三街区22栋,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他成为了重庆电信12M光纤网络的试用客户,将家里的“普通猫”换成了“光猫”。放暑假了,唐先生的孩子在家上网冲浪玩游戏,一个1.3G的《罗马全面战争》游戏终端用12M的带宽只需10多分钟即下载完了,平均下载速率达到了1.46mb/秒。
2011年2月,中国电信全面启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全面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9月,重庆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中国电信将在3年内在渝投资150亿元,全面推进“光网重庆”建设,在重庆城区新建区域实现万兆到小区、千兆到楼、百兆到户,百兆到桌面的发展目标;2012年重庆市政府也与重庆电信合作正计划实施在水土的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工作。
“光网普及之后,上网冲浪速度的飞跃是呈几何级的。”重庆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居民家庭宽带的上网速度普遍在2兆到4兆之间,而这一数字,估计在不久之后将会达到10M、20M甚至是令人咋舌的100兆。100兆是什么概念?专业人士做了一个比喻,目前市民通常网上观看的高清电影,一般大小在1G左右,按照目前的下载速度,通常需要1小时左右,但是如果你用100兆的带宽来下载同一部电影,则仅需要10秒,这种速度无疑将为我们开创一个更快的时代。
聚焦云博会
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将于3月22日—24日在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主题为“云联世界·感知未来”。
本次云博会重庆电信将展示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出行、智慧办公等几部分综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真诚邀请大家到云博会重庆电信展厅体验、感知“云”的魅力!
起航,“云”产品已形成阵列
中国电信聚焦客户的信息化需求,发挥宽带网络及基础设施专业化服务优势,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云服务,致力于成为IaaS云服务的主导提供商。同时开放PaaS云服务,中国电信独有的短信、全球眼、协同通等平台和合作伙伴联手合作伙伴提供各类SaaS云服务,涵盖通用云、政务云、企业云等多方面内容,成为云计算集成和应用服务提供商。
IaaS云服务
上海电信构建金融云专区,助力某台资银行大陆分行开业,建设分行核心业务系统,这也是台资银行在大陆开设的第一家分行。
2011年3 月16 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为人民搜索通信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商,将为人民搜索建设引擎运行平台,双方还将在信息安全、客户资源、市场渠道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PaaS云服务
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产品——“阿里巴巴商务号码”,依托电信强大的融合通信平台能力和全网服务优势,用户数已超过5万人,每月增加用户数超过1万人。
2010年重庆电信通过对全球眼平台开放的二次开放接口,为建筑工地、环保部门提供了污染源监控、工地监控等点源数据采集、视频监控,实现监测数据与监控视频的融合应用,提升综合环保监管能力,帮助政府实现减排目标。
SaaS云服务
2006年开始,中国电信深化落实集团公司转型战略,实施信息化应用推进工程,抢占重点行业应用制高点。
截至2010年,中国电信区县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应急联动、数字医院、酒店完美联盟、全球眼、电子申报等重点行业应用均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涌现出一批年收入超亿元、超五千万元级的行业应用,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中国电信部分重点行业应用拓展在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占据70%以上增量客户市场份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