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国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状况及问题


作者:苗圩    时间:2012-03-21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10年,是中国工业和通信业实现加速发展的关键10年。10年来,我国政府全面履行承诺,降低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工业品平均关税水平由2001年的14.7%,降低到目前的8.9%,在发展中成员中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扩大电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领域的开放,在电信领域取消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地域限制,并降低了经营电信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工业、通信业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广大企业积极应对,适应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承接全球产业的转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工业通信业的发展状况


  1.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1—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维持在16%以上的高位运行。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下降到2009年1—2月份的3.8%,但是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全年实现工业增速11%;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2.工业实力明显增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3.通信业、软件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随着固定和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的迅速扩大,资费水平下调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出,通信业、软件服务业收入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8988.3亿元,年均增长11.5%。互联网及增值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软件业务收入从2001年的0.075万亿元增至2010年的1.36万亿元。


  4.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值达到1496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2倍,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3%。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比重达到14.8%,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


  5.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不断扩大。据统计,2001年,构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前五位行业分别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到2010年调整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区域经济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跟进”的良好态势。


  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入世10年的发展,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设备等重大设备已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电子信息领域,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中央处理器CPU技术和以汉芯为代表的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7.自主品牌建设内生动力增强。广大企业坚持重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理念,加强品牌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科学管理,提升品牌贡献率,各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如家电行业,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等横跨多个产业的自主品牌家电集群。再如汽车行业,在商用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在轿车领域,以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8.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取得进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2010年,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1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有色金属行业的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013千瓦时/吨,居世界领先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77%。铜、铅、锌冶炼二氧化硫回收率达到95%。建材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


  9.中小企业发展焕发活力。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在工业领域,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大幅增长,目前已占据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


  二、工业通讯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入世10年以来,尽管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当前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再调整的大背景下,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生产链的价值定位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统计,在全球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加工的发展中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外增加值为57.1%,同样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墨西哥为29.8%,马来西亚为49.8%,菲律宾为47.1%;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台湾为46.2%,韩国为41.8%;在发达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出口产品中的国外增加值为23.1%,欧元区国家为16.1%,日本仅为13.6%。



  据世贸组织和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的联合研究显示,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作用。一般而言,比较优势强的国家从事高技能的“任务”,获得全球生产链中的大部分增加值;比较优势弱的国家从事低技能的“任务”,在全球生产链中仅获得极低的增加值。亚洲是全球生产链的核心成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工和装配制成品方面,即将进口中间产品总装成最终产品出口。中国不仅是亚洲中间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进口量最大的,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处于最后总装的位置。


  2.关于“以市场换技术”的问题。“以市场换技术”是改革开放之初,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各地采取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汽车产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大跨国汽车企业开始进驻中国合资设厂,逐步形成了以日系、德系、美系为主的合资品牌。


  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市场换技术”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跨国企业已经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当初为吸引外商投资,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不符合世贸规则“国民待遇”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清理;跨国企业加强对技术转移的控制,减弱了技术外溢的效应;我国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和关键性的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等现象的负面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显现,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因素。目前,我国汽车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实现关键性技术研发突破。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如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仅为1.76%,而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77%2008年,日本为3.44%2007年,德国为2.53%2007年,韩国为3.21%2007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企业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发展新产业的风险加大等。如我国生产的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等产品,必须向外国专利持有者支付相当于售价20%—40%不等的专利费。


  企业技术改造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以2010年为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8716亿元,但中央财政中技术改造资金只有200亿元仅占新增中央投资的2%左右,全国省级含计划单列市财政安排的技改专项资金总和仅100亿元,远远适应不了工业技术改造提升的要求。因此,当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提高对新时期技术改造的认识。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如支持技术改造的配套政策、统计体系、管理制度等,推动技术改造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三是加强社会引导,引导社会和企业投资投入,形成合力。



  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问题。自主品牌建设仍然是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仍然很少,出口比重不高。据统计,在我国出口技术和产品中,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比重不到10%。主要原因是,自主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如我国主要出口产品服装、鞋业、食品、五金、玩具等,多是贴牌生产或以加工贸易方式提供。


  5.争取国际规则话语权、制定权和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权的问题。在新一轮多边规则谈判中,争取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与争取国际标准制定权一样,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6.运用国际规则支持产业发展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多哈回合谈判搁置,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贸易形势更加严峻,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共遭遇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66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高达77亿美元。涉案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以往的贸易、服务领域,延伸至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政策、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等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影响到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对我们运用国际规则的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


  7.加强我国产业安全机制建设的问题。加强产业安全管理,维护国家利益,是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和一致的做法。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中央政府层面建立了外商并购企业审查机制,对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外资并购行为,实施严格的审查管理,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的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我国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所属公司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产业安全机制建设起步晚,需要整合各个部门的职责,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三、当前形势对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的影响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工业经济的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一些企业困难加大,下游企业经营困难,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较为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加上综合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影响,出口面临较多困难。


  1.拉动工业增长的内外需动力减弱。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3%;住房、汽车等带动力较强的商品销售受政策调整的影响持续低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12.9%,汽车产销量仅增长3%和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9%,部分领域投资下行压力加大。受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2011年1—10月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了3.6个和3.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2个和1.2个百分点。


  2.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据统计,2011年1—10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1%,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高出3.3个百分点。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2011年以来有21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超过20%。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增加。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1.7%,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上升23.9个和10.1个百分点。


  3.小微型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新困难新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广东省有近半数被调查的中小企业表示处于亏损状态或利润率在2%以内,仅有22%的企业表示利润率超过5%。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2011年1—8月份,小微型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1%,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不少企业在正规金融难以满足的情况下,转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等渠道融资。部分企业因贷不起款资金链断裂而停产歇业。



  4.电力供需持续紧张,节能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3月份部分地区提前出现“电荒”,9月份以来仍有11个省份电力供应紧张,四季度电力供应形势仍处在偏紧状态。尽管造成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速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力紧张。2011年前8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作者:苗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