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的内部创业计划能够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都报名参与,尽管最终落选,但是整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很有意义。”谈起中国电信今年举行的内部创业计划,湖南电信某员工向记者表示。
如果说过去运营商更多地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来开发新业务,那么今年,运营商除了引进外脑之外,还注重鼓励内部员工创新。业内观察人士梁既白认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此外,如何平衡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打破运营商的体制约束则是业务创新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部创新易落地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只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征集有创意的点子并将其付诸现实,移动互联网才能得以繁荣。对于运营商来说,最初主要依靠外界的互联网公司,后来通过“百万MM创业计划”等来调动草根的力量,今年开始则注重发掘公司内部的创新智慧。
2012年2月初,中国电信下发文件启动内部员工创业计划,此项目被称为“创新孵化项目”,中国电信拿出2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鼓励内部员工创业,并指定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三大领域。消息一出即引发业界热烈讨论,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如何保证资金不被擅自挪用、电信能否提高反应速度以及如何调动电信员工创业的主动性。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电信储备了大量人才,他们非常了解电信的资源和能力,对于业务创新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跟用户的长期接触中还清楚地把握了用户需求,如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那么将会成为业务创新的重要力量。此外,梁既白认为,内部创新的另一大优势是,内部人员较为可控,提出的方案更为切实可行,从而更加容易落地。
外部合作仍微妙
与内部创新相对而言的是依靠外部互联网公司的力量进行创新。这是运营商长期以来主要倚靠的方式,也是支持其移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今年以来,运营商对于外部力量的重视有增无减。
在4月份召开的首届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招商大会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公开发布了MM、飞信、飞信同窗、移动微博、139邮箱和无线城市六大产品线二十余项对外合作政策,包括在应用商店中设置品牌专卖店,提供灵活的计费方式,向业务开发者提供从开店、计费、推广到广告引入的全方位服务等。这些政策为业务开发者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中国电信则侧重于能力开放平台的打造。今年3月,中国电信的“天翼开放平台”上线,通过该平台,中国电信将业务能力向众多开发者提供,自己则做好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信息与应用的参与者。
不过,在梁既白看来,运营商和外界互联网公司之间也存在博弈的关系。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看,运营商有大量的用户资源、完善的推广渠道,可以说和运营商合作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运营商复杂的体制、繁琐的流程和互联网公司灵活快速的反应有着很大区别,仅仅是繁杂漫长的结算流程就让互联网疲于应对,而且运营商政策的微小调整都能决定互联网公司的前途命运。所以和运营商合作究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是“与狼共舞”,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还是个问号,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有些公司在和运营商合作时持观望态度。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也希望更加有效地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收入共享机制。因此,今年4月,中国移动改变了与神州泰岳的飞信业务结算方式,即从之前的收入分成调整为支付劳务支撑费用。其背后的原因是,尽管神州泰岳代理了飞信业务,但是主要的市场推广工作仍然由移动自己来做,调整结算方式,就是为了以合理的方式让合作伙伴得到合理的报酬。
当然,无论是中国移动调整结算方式还是中国电信开放电信能力,都反映了运营商对于自身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适应互联网体制
在梁既白看来,运营商业务孵化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传统的体制无法适应互联网的步伐。
运营商机构庞大,流程复杂,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往往要经过较为漫长的审批过程,而移动互联网的制胜法则就是快速反应,如果经过层层审批会错过最佳的时间节点。此外,运营商的很多人员习惯了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分内工作,执行力强但创新力不足,这有可能成为内部创业的绊脚石。
据悉,运营商已经在着手改变传统体制。今年3月,中国电信在上海启动创新孵化基地,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表示:“该基地将以更加开放的方式、符合行业的模式来哺育培养新业务。希望这样的孵化基地能将电信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与上海市科技创新的环境、社会资本进行高效的整合对接。”
同时,运营商也在通过改变薪酬体系来改变员工“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的想法。比如,部分地方联通打破了传统的薪酬管理方法,采用了灵活的薪酬计算方式,而安徽移动则试行了计件工资制度,虽然这一做法未必适合运营商,但是它至少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
不过,更多的问题还有待解决。“部分运营商的机制仍然不够灵活,人员缺乏稳定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梁既白表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