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在纷纷扰扰中又走过了一年,云计算的新闻和广告铺天盖地,可唯狂沙漫天。人们一时间创造出了大量的以“云”开头或以“云”结尾的新名词:制造云云制造,商务云云商务,家电云云家电等。“云”这个字成为了中国汉字中的一个奇迹,它几乎可以被放到任何词的前面或后面,可以说云计算已成为深入到大众心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但云计算产业前面的路在何方,现在业内的人反而陷入了迷茫。
云计算是一次信息产业的变革,这已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但目前云计算产业正在经历跟互联网产业发展早期类似的过程,产业的泡沫正在形成并扩大。一说到泡沫可能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负面的,但就像好的啤酒,泡沫是必须要有的,关键是泡沫下面的酒也要是好酒。在云计算的泡沫期更需要对云计算产业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在最后随着泡沫散去自己也随风而去。
一、云计算终于成为了一种模式
2012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云计算被作为附录被给出了一个政府官方的解释,表达了政府对云计算产业的重视,但整个定义显的非常谨慎,为未来定义的变化和解释留了很大的活动余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云计算的定义是这样的: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整个定义的核心部分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这一定义将云计算定位为一种“模式”而非一种新“技术”表明其对产业影响很深远,已远不是单一技术的创新所能概括的。一直以来大部分人是将云计算仅仅是看作一种技术来对待的,一些学者一直希望能对云计算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然而云计算的技术化定义越多人们越看不懂云计算,所以至今也没有一种云计算的技术化定义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但将云计算作为一种产业模式的改变来定义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一种产业模式是需要大量不同的技术来支撑的,没有一种技术化的定义能完全的包括所有云计算产业需要的技术要素。
定义中多处使用“通常”、“涉及”、“经常”、“意味着”等非准确语句,表明目前对云计算未来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估计和预测的成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具有强大的活力,这种不确定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在这个定义中间接地对传统互联网和云计算做了区别,可以理解为云计算服务在传统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上是有增加的,互联网服务在云计算时代的增加是整个云计算产业创新的动力和市场的动力。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真正能体验到云计算好处的地方就是这增加的服务,云计算后面的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数据中心等必需通过应用开发者转化为“增加的服务”后才能直接面对普通用户,大量应用软件开发者在云计算时代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机会,特别是中小创业企业的创业门坎会进一步降低,应用开发者在云计算时代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所创新的应用服务本身,云计算的资源提供模式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和创新空间。
二、云计算产业模式分工明确
云计算的产业链非常长,既有纵向的延伸也有横向的扩展,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定义来看云计算几乎覆盖了目前整个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但云计算产业也有他自身的特点和结构,如果我们不考虑传统的设备制造、带宽提供等产业领域,只针对云计算的特点可以对云计算产业进行如下划分:
在这个产业宏观结构图中,基础资源运营者承担着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等各类资源“动态”、“可扩展”的“提供”给应用开发者使用的责任,应用开发者在这些动态可扩展的资源条件下将资源“封装”开发出各种云计算时代所“增加”的互联网服务,利用互联网并通过应用的整合者交付给用户使用。通过这一过程计算能力也就作为了一种商品在互联网上实现了流通。从整个过程来看云计算确实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而非一种技术,技术只是实现这一产业模式的工具而已。
云计算时代信息产业交付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基础资源需要通过应用开发者封装为某种服务后再由应用整合者交付给终端用户,产业链的分工十分明确,基础资源本身是没有面向最终用户的服务属性的,只有被应用开发者封装后才具有对用户的服务属性,应用开发者在云计算时代往往只需要关心资源的封装和服务的创新问题,服务的交付和市场工作往往由应用的整合者来完成,应用整合者往往会以“服务超市”、“应用超市”的形式面向最终用户,目前苹果公司的模式与此有类似的地方,可以把它看作是应用的整合者。
云计算这一产业模式将会形成是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格局,应用开发者将是整个产业的主力军和创新的源动力,而资源的运营者和应用服务的整合提供者会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身上。
云计算在产业模式上的变化正好给中国信息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避免我国在技术上与国外进行正面竞争,而且云计算的资源是通过整合提供给应用使用的,单个资源的能力不再是影响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传统的互联网产业单一服务器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云计算模式在思路上的变化使我国的芯片产业、核心系统软件产业得以绕过国外技术在市场上对我国形成的压力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市场空间。
来源:物联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