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突破支付技术 便捷性和安全性凸显


时间:2012-06-15





“三网融合”已提出十多年,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但是直到2011年仍进展缓慢,步履艰难。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因素之外,支付瓶颈的制约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前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专题论坛之《物联网与新一代广播电视发展》专题论坛上,妙购物联网CEO关俭文表示,由于消费者对电视消费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不满意,这直接响到广电网的发展和收入。

便捷性和安全性成电视购物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数字电视的月租费是广电及相关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而电视点播,游戏,购物等更广泛的电视业务却发展缓慢,更谈不上实现有效价值最大化。

“电视购物一般都是关联银行支付,这样的结果导致支付困难和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倾向往营业厅支付费用。然而,营业厅数量少又导致消费者支付、预存费用困难。”关俭文指出,也有一些人是通过遥控器在机顶盒上操作,但这个操作过程繁杂并常有错误操作,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全部操作,消费者往往在操作过程中就主动放弃电视购物,因此,不改变当前的移动支付瓶颈对电视购物、游戏等增值服务的规模化发展将带来极大的阻碍。

除了便捷性以外,影响普通居民电视消费的还有安全因素。关俭文指出,目前互联网的天然缺陷在于为了方便再次登录,用户账号、密码、银行信息等被自动存储于互联网后台。后台链接公网,开放共享,黑客攻击犹如入无人之境。这种技术局限性决定了三网融合之后,如果电视支付依旧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将无法保障用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性。

物联网支付技术价值凸显

那么,在三网融合时代,我们该如何彻底打破支付瓶颈呢?

关俭文指出,要打破支付瓶颈就必须彻底改变目前的这种支付方式,把移动支付从互联网这个“公”网搬到线下完成支付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拍卡支付”是一个理想的实现方式。

据悉,妙购物联网公司推出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拍卡支付”能让消费者享受网购实惠的同时,提供便捷的网购嘀卡支付体验。这对于大部分不懂互联网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拍即付无疑是非常理想的支付通道。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关心的安全性问题,妙购卡采用物联网技术,它本身具有安全功能的网络身份证,为广大网民提供个人私隐信息银行的云存储服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隐患和个人隐私泄密的问题。

关俭文指出,妙购互联网通过两步手段,标本兼治,实现信息安全解决方案:首先,将用户信息从互联网后台彻底抽离,单独存储妙购云端,那么即使黑客攻入用户电脑也是一无所获。其次,所有网民的隐私信息存储云端,客户使用这些信息时是通过CPU卡逻辑加密传输到互联网上,在电视或电脑终端上只读取不存储,并采用动态密码,一读一密。黑客即使获取传输密钥,也无法二次有效使用,这从根本上保障用户私隐安全。

多方共赢,促进产业链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三网融合”已经开始走进实际应用阶段,这除了市场和技术日益成熟的因素以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也是三网开始快速融合的关键。



关俭文透露,妙购物联网目前正在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妙购正在与广电网共同打造电(视)商CPS服务平台:妙购凭借强大的具有支付功能的妙购网络身份证用户群,为广大电视商务提供低成本CPS平台服务,商户只在产生成功交易后才需支付CPS费用,这有效降低电商目前靠搜索排名,导航点击,广告等手段维持的网络推广成本,为电视商家带来更多生意。”同时,妙购还推出社区O2O电商平台“妙购81”,以区域特许加盟的形式整合区域内线上线下商家资源,涵盖超市、快餐、便利店、百货、影院等各种便民服务,为当地商家提供一个开放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亿万电视观众和网民打造30分钟服务生活圈。

“妙购运用成熟的支付技术对机顶盒进行改造和安装读卡,为电视观众实现放心安全的电视点播、电视购物支付。”关俭文指出,广电网在收取固定的电视月费外,还将大大提升电视点播、电视购物、电视游戏等业务的收入,全面实现广电网的有效价值最大化,而电视CPS服务平台通过广电网的信号传输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广电网可优先经营妙购O2O电商平台,双方分享电视cps服务费,广电网将获得额外利润收入。此外,这种合作还可提升广电网的信息化以及产业升级,提高电视观众的满意度。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物联网移动支付技术的突破和“三网融合”的深入发展,普通老百姓通过电视这个最常用的终端实现电商购物和电视消费将更加便捷和舒心。

来源:中国软件资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