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酒类产品质量呈稳中向好趋势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7-05-19





  “年份酒”乱象,“原产地”疑云,酒精“勾兑门”,进口葡萄酒“掺假”嫌疑,白酒“塑化剂”风波……作为中国食品工业中最赚钱的行业之一,酒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
 
  “酒产品质量安全决定着整个酿酒行业的命脉,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酿酒行业专家们的共识。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宋全厚表示,当前,我国酒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逐步完善,酒类产品检测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6年酒类行业抽检合格率为95.5%,该指标反映出我国酒类行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重视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80.63亿元,同比增长6.27%,实现利润1094.47亿元,同比增长7.22%。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2016年全国酿酒行业在经历市场深度调整和阵痛期后趋稳向好,酿酒总产量出现增长,经济效益总体趋好,市场进一步稳定。饮料酒工业也是食品行业利税最多的行业之一,2016年酿酒行业工业产值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8%,利税总额更是达到了13%。
 
  在质量安全方面,2016年国家对酿酒行业共抽检产品12702批次,不合格样品为575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5.5%,处于食品行业32类受检产品中较靠后的位置。“与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乳制品、速冻食品、蛋制品等高于99%的合格率相比,该指标反映出我国酒类行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宋全厚表示。
 
  宋全厚将酒类食品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食品标签标注;二是酒精度存在高低偏差,或是一些企业在剂量方面偷工减料;三是存在固形物以及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四是甜味剂的使用,如一些企业违规使用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调节酒的口感;五是氰化物问题,某些原料如木薯酒精,在酿造时会生成微量的氰化物,量非常小但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六是酸酯问题。
 
  社会对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高度重视。仅2012年,就先后发生了黄酒氨基甲酸乙酯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葡萄酒中农残事件等。近年来酒类假冒现象也始终存在,如“三精一水”葡萄酒、酒精“勾兑门”等。宋全厚表示,虽然这一系列事件并不完全都是食品安全事件,但是确实促进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的关注,也促使酒企主动落实主体责任,酒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宋全厚提示,酒类行业还需关注一系列食品安全风险,如由环境、原料、新材料等带来的潜在风险;基于经济利益驱动而产生的造假乱象;虚假宣传等。
 
  完善标准提升行业检测水平
 
  “当前,我国酒类产品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酒类产品的检测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行业科技创新快速提高。”宋全厚认为,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我国饮料酒现行标准共有156项,其中,国家标准92项,行业标准64项,并涉及轻工、机械、环保、包装等领域。宋全厚表示,在酒类标准方面,现有的标准已基本满足了生产、管理与监管的需要,但还需加强酒类真实性技术和标准研究,如将新工艺白酒和传统白酒从定义上进行明确区分,在标签标识上,实事求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2017年,酒类产品的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有:饮料酒分类标准修订、白酒年份酒制订、白酒产品溯源标准制订、啤酒系列标准制修订、保健酒标准制修订、食用酒精标准制订、酿造料酒标准制修订、红曲黄酒标准制订、职业技能标准修订、酒庄酒系列标准制定、陈年酒及陈年酒鉴定系列标准研究及白酒标签标识、标注标准研究12项工作。其中,白酒年份酒、溯源标准以及红曲黄酒标准等有望今年正式出台。他透露,中国白酒年份酒行业将建立准入标准体系、标准样、检测标准以及标签标准体系;在溯源标准方面,将发布《中国白酒溯源技术指南》,建立白酒溯源模板。
 
  酒类行业的检测水平也提升迅速。宋全厚表示,近年来,酒类企业高度重视检测装备的提高。尤其在啤酒行业,检测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在装备方面甚至超越国外。酒类行业连续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水平。
 
  在政府监管方面,酒类产品已连续多年被列入监管重点,属于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查的重点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也针对行业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和监管要求,更好地保障酒产品的质量安全。
 
  坚守匠心夯实产业发展之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蒸馏酒生产国,年平均产量占世界蒸馏酒总产量的30%左右,消费量约占世界蒸馏酒总销量的28.5%。但是纵观整个国际市场,占明显优势的仍然是欧洲烈性酒,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只有0.76%。虽然行业协会协同有关各方一直致力于中国白酒国际化,但是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宋书玉表示,酒产品的质量安全决定着整个酿酒行业的命脉,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国民族品牌要走出去,匠心精神是核心。
 
  为此,协会、企业在提升酒类产品质量与品质方面都做了一系列努力。据了解,2014年,中国酒业协会提出的“中国白酒3C计划”,即是为提升酒类产品质量量身定做。“‘品质诚实,服务诚心,产业诚信’就是呼吁、引领产业守住匠心,坚守品质,树立白酒产业发展之本。”宋书玉说。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又提出了“打造中国酒业的匠心文化体系”,对此,宋书玉表示,要有匠心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坚守匠心才能做到品质坚守,坚持匠心才能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创造中国酒业的经典。
 
  企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对酒类质量安全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宋全厚表示,当前中国啤酒行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葡萄酒行业规模化、集中化程度很高;黄酒行业大罐发酵、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白酒行业由手工酿造向机械化转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总体来说,酒类企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行业科技创新也在快速提高,尤其是龙头企业,在食品安全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非常大。酒类企业应坚守传统,兼顾创新,以推动酒类行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宋全厚说。(本报记者陆悦)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7月份酒类价格同比上涨2.4% 三大关键时点或助白酒股升势

    7月份酒类价格同比上涨2.4% 三大关键时点或助白酒股升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今年2月份以来,食品价格环比连续下降,拖累CPI上涨,7月份,CPI同比上涨1 4%,继续保持温和通胀。随着中秋节、国庆节来临,在需求拉动下,食品价格有望扭转下跌走势,推高CPI
    2017-08-10
  • 酒类市场量价回升 中高端白酒率先复苏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8月11日发布报告,2016年,酒类市场在调整转型中逐步转暖复苏,酒类产量和价格回升,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改善。
    2017-08-17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