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9月光明推出一款低温高端酸奶后,近日,高端酸奶进入爆发期,伊利、蒙牛、味全等企业纷纷发力低温高端酸奶,更有企业投资过亿做低温酸奶,A C尼尔森统计预测,2020年低温酸奶整体市场规模可突破500亿。南都记者采访获悉,低温酸奶呈现零食化消费趋势,且未来主力消费市场在三四线城市。
乳企纷纷布局高端低温酸奶
日前,推出针对高端人群浓郁稠厚的欧式风味“帕瑞缇芝士型酪乳”及俄式风情的焦香酸奶———“褐色炭烧”酸奶的伊利5月11日又发布公告称,拟以8 .5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买达能集团旗下的美国Stonyfield公司的全部股权,该事项尚处于前期投标的准备阶段,存在不确定因素。据报道,Stonyfield是全球最大的有机酸奶生产商,C hobani、可口可乐、迪恩食品,通用磨坊和百事可乐等都对这块“香馍馍”虎视眈眈。N ew Y ork Post认为,伊利的出价最有可能竞购成功。业内分析,顺利收购Stonyfield酸奶将拓展伊利现有酸奶业务,加强在有机奶领域的布局,预计收购成功后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伊利国内酸奶继续保持高增长,助力产品结构升级和新大单品的成长。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食品巨头娃哈哈集团目前也在布局高端酸奶市场,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5月9日表示,正与美国乳制品企业迪恩食品(D ean Foods)商洽,但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事实上,南都记者发现,在这两家企业试图布局海外低温高端酸奶之前,近年,光明、蒙牛、伊利 、味全等企业已陆续推出高端酸奶,去年9月,光明乳业在广州高调发布新品———芝打酸奶;今年味全优酪乳全线产品升级,品牌更名为味全慢发酵优酪乳,并升级包装推出六大系列;4月,蒙牛上市了定位超高端的特仑苏酸奶。
呈零食化消费趋势
为发展抢夺市场,各大企业也加大对低温酸奶品类的投入,其中,味全今年计划投资1 .1亿元添购三条新设备,全面升级瓶装、杯装、连包等系列产品产能,此外,味全还为优酪乳系列投入上亿的行销推广资源在媒体与消费者推广,重金聘请明星陆毅作为品牌代言人。而内蒙古蒙牛达能乳制品有限公司则透露,2017年,将成立蒙牛达能营养健康研发中心,在引入国际研发团队及先进理念的同时,共享达能全球18个营养健康中心多年关于发酵乳的菌种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
除了产能、菌种方面,企业也积极拓展低温酸奶渠道,其中,伊利方面表示,继续推进渠道下沉,通过县城、乡镇开发,不断完善经销商布局;在特渠方面,将着力发展自动贩卖机、航空、餐饮渠道等特殊渠道的开发,为了进一步方便消费者购买;持续探索电商服务模式,目前酸奶已经与京东开展战略合作,未来将逐步拓展其他电商平台,开拓新型的电商模式。
伊利方面认为,酸奶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不断完善经销商布局,拓展县、乡镇市场,能为自身带来酸奶市场发展。据其透露,全国共有县城1973个,截至目前已完成开发940个(指有客户服务),开发服务率为48%。乡镇共有31455个,已覆盖14406个,开发服务率仅为46%。
对于投资过亿发力高端低温酸奶,味全称,酸奶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刚需很强的产品,由于酸奶健康的特性,预测未来3-5年酸奶市场仍是稳定成长,“酸奶饮用场景日趋多元化与消费升级,很多时候消费者饮用(食用)酸奶是把它当作一个健康点心”,另外,城市化与便利店渠道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到便利商店购买商品,方便的诱因促使消费者增加即时消费的动机,种种的因素驱使高端酸奶成为酸奶品类中,成长最快的一个市场。蒙牛达能也认为,中国低温乳制消费需求日趋成熟理性,消费升级催生高端化、零食化、健康化的产品需求。
一二线市场总量趋饱和
企业纷纷布局高端酸奶市场,在欧睿国际市场研究经理杜佳琪看来 ,高端冷藏酸奶利润高,促销少,对于乳企进行结构升级有着直接促进作用。她指出,国内乳企近几年一方面全方位布局常温酸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推动低温酸奶,“新鲜”这一概念一直是冷藏酸奶强调的重点 .2017年大型乳企纷纷布局高端冷藏酸奶,从酸奶口味、发酵形式和菌种等方面做文章,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明显看出消费升级的趋势。
知名乳业专家宋亮称,目前国内低温冷藏酸奶市场容量有300多亿,市场的集中度、饱和度都比较高,“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市场,2016年低温酸奶同比增长仅17%,增速放缓,在一二线市场总量趋于饱和,消费者低温端酸奶消费从低端开始向高端转移”。他还指出,随着生活水平、冷链物流系统的完善,低温酸奶是消费大趋势,“低温乳制品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管是低温巴氏奶还是酸奶,尤其在三四线市场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如是说。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6年低温酸奶受冷链保鲜限制缓慢发展,增速在5%-15%。AC尼尔森统计预测,受益于冷链完善,给定15%的年均复合增速,2020年低温酸奶整体市场规模可突破500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