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对定制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定制家具也将在其他领域实现快速替代。目前主要集中在橱柜和衣柜领域,渗透率已经很高。由于定制概念在各个家具领域发展程度不同,定制家具企业的成长路径各异,本文旨在深度解析定制家居市场。
目前我国定制家具市场主要集中在橱柜及衣柜领域,渗透率分别达到60%、33%。未来定制家具市场规模的扩大包括两个方面:定制家具渗透率的提升及定制模式向其他家具品类的扩张。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具产品的功能性、设计性、空间利用率、个性化等方面的要求会提高。定制家具市场接受度将逐年提升,对传统成品家具及打制家具的替代趋势将越发明显。
定制家具企业陆续开展大家居战略,逐渐向电视柜、鞋柜、书柜、酒柜等客厅柜体及其他品类延伸。整体家装、3D家装设计软件的普及推动家具消费从购买单品家具向基于整体设计的成套采购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定制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定制家具也将在其他领域实现快速替代。
主要定制家具项目
定制家具市场规模将达千亿:根据我国住宅销售情况及存量房翻新需求,我们测算定制家具行业市场规模1579亿元,对应出厂价738亿元,2015-2018年将以12%-19%增速增长,预计2018年国内定制家具行业规模(出厂价计算)将达1280亿元。
2014年我国住房销售面积约10.5亿平米,假设15-18年销售面积增速分别为5%、2%、2%、4%;商品房住宅100平米/套。
目前国内存量房约1亿套,假设每年1%更新需求。
橱柜市场:14年定制橱柜占有率约60%,每年提升3%。据调研,地柜4延米+吊柜2.5延米+台面4延米是主流橱柜柜形。国内品牌欧派、志邦等橱柜售价1.5-2万,以橱柜售价1.5万/套计算。
衣柜市场:100平米/套住房平均房间数2-3个,目前定制衣柜占有率约33%,考虑衣柜的普及及定制衣柜占比的提升,占有率每年提升3%,预计中长期占有率可达60%-70%。索菲亚、好莱客等1.8*2米标准柜价格在5000-8000元左右,衣柜客单价1.2-1.5万元之间。我们以定制衣柜消费1.2万元/套计算。
其它柜体:包括书柜、酒柜、鞋柜、电视柜等,其他柜体消费以1.5万/套计算。目前其他领域定制家具占比较低,约5%,预计每年提升5%。
定制家具市场空间测算
目前,国内领先的定制家具企业销售规模约10-40亿元,通过品类延伸及渠道扩张,参照韩国、美国定制家具行业经验,我们预计龙头企业市占率未来可达15%-20%,营收规模将达百亿以上,成长空间非常大。
柜体的品类延伸:定制衣柜、橱柜与其他柜体的原材料采购、设计及生产流程、安装售后等方面共性较大,随着定制企业不断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切入其他定制产品领域相对容易。同时,各品类可共享品牌影响力、广告营销、终端渠道等资源,品类延伸协同效应明显,成本低,成功概率大。定制家具企业通过定制品类延伸战略可提供一站式采购便利及交叉销售可能性,有望带动客单价及坪效大幅上升。
涉足全屋定制,协同效应明显,打造大家居品牌:定制家具企业品类延伸空间大,除客厅柜体、卧室柜体等定制产品外,企业还可通过外延、代工、品牌合作等方式切入沙发、床垫及其他成品家具,甚至仿造日本宜得利、韩国汉森涉足家居用品及配套饰品等,逐渐具备全屋设计、全屋定制能力。定制家具企业业务延伸空间大,协同效应明显,符合家具消费者一体化消费趋势。
定制家具品类延伸空间非常大,可复制性强
行业竞争格局:强者愈强
相对传统的成品家具、打制家具,定制家具属于较“年轻”的行业,在国内发展历程仅十余年,近几年才开始被老百姓广泛接受。
定制家具市场参与者
由于定制概念在各个家具领域发展程度不同,定制家具企业的成长路径各异,按产品线的不同可分为:定制橱柜企业、定制衣柜企业、全屋定制企业。在竞争实力上,部分率先进入行业的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及规模效应逐渐建立起较高的行业壁垒,占据中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门槛较低,主要是区域性品牌企业,市场分散。从产品及竞争力两个维度考虑,定制家具市场的参与者包括:
定制家具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1、规模经济;2、信息技术水平;3、高质量的产品;4、高效的管理;5、渠道资源与市场开发能力;6、品牌和信誉;7、产品延伸能力。
规模优势,强者愈强:领先品牌在较长的行业积淀中,摸索出高效规范的生产销售流程,其中索菲亚、好莱客、欧派等企业凭借良好的融资渠道,将实现快速扩张,规模优势明显,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定制家具企业的信息技术改良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定制化生产中,信息技术水平是企业实现成本优化、服务优化的关键环节。以尚品宅配为例,其信息化系统将生产能力提高了10倍,出错率从原20%降至1%以下,材料利用率从原85%提升至90%以上,交货周期由原30天缩短到10天左右。
品牌信誉好:定制家具作为消费品,需要依靠品牌信誉快速建立客户信任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