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空净市场将明显回暖,净水市场增长有所收窄,线上成为“两净”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指南》指出,超三成消费者不会正确使用“两净”产品,主要集中在“两净”产品核心部件滤网和滤芯的使用上。
近两年,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作为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的代表性产品,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不仅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而且成为改善供给结构、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重点产品领域。10月18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报社主办,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协办的2016中国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霍尼韦尔、飞利浦、三星、美的、3M、沁园、松下、LIFAair、亚都、三个爸爸、A.O.史密斯、布鲁雅尔、安吉尔等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行业知名品牌的代表,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主流渠道商就两净行业的消费特征、产品升级、市场热点进行了探讨,共同推动两净市场的进一步普及。
峰会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怡康、京东商城联合发布了《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消费指南》以下简称《消费指南》。《消费指南》显示,2016年空净市场将明显回暖,净水市场增长有所收窄,线上成为“两净”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指南》指出,超三成消费者不会正确使用“两净”产品,主要集中在“两净”产品核心部件滤网和滤芯的使用上。在峰会上,京东商城联合13家“两净”主流厂商发起换芯行动,推动“两净”市场普及和升级。
空净回暖净水平稳成长
线上成市场增长动力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轨迹,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步回归理性的过程。2016年空气净化器市场明显回暖,中怡康预计,零售量、零售额将达到588万台、14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4.2%和19.3%。净水设备市场表现依然抢眼,但增速有所收窄。2016年净水设备零售额将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24.7%。
线上市场的强劲增长成为两净行业成长的动力源。《消费指南》显示,2015年线上空气净化器零售量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为53%,预计2016年将超过60%,零售额占比将达到46%。在渗透率持续走高的同时,线上市场仍保持高速成长势头,预计未来3年线上零售量和零售额将分别呈现27%和3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净水市场的线上增幅有所放缓,但影响力持续加强,线上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期间,“两净”产品线上销售异常火爆。京东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销售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30%,环比增长超过100%,净水器销售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80%,环比增长超过50%。近日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空气净化器销售出现井喷,根据京东提供的数据,13日、14日两天空气净化器销售订单金额环比天气状况较好的11日、12日,增幅超过80%。
《消费指南》认为,两净市场出现热销的原因在于,一是网民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电商配套的日渐完善,二是电商平台人工造节运动及促销常态化引流。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环境污染的外部效应,亦推动了对消费者“两净”产品的需求。
超三成用户不会用两净
滤芯滤网使用是盲点
随着对环境和健康的日益关注,消费者对两净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两净产品的销量持续增加。然而《消费指南》指出,超过三成的消费者不会正确使用两净产品,集中表现在滤网和滤芯的更换上。《消费指南》显示,空气净化器滤网和净水器滤芯更换成为消费者使用的“盲点”。有34.9%的用户不知道空气净化器滤网需定期更换,不知道净水器滤芯需要定期更换和不知道多久换一次的用户分别达到31.4%和38.2%。数据还显示,有54.1%的用户不能定期更换空气净化器滤网,主要原因分别是价格高、更换不方便,以及不知道需要定期更换。47.6%的用户由于不会操作、不清楚购买渠道、价格高等原因不能定期更换净水器滤芯。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作为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的核心部件,滤网和滤芯都有使用期限,一定要及时更换。“超期服役”的空气净化器滤网一旦饱和,过滤PM2.5等污染物的能力就会大大衰减,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而净水器滤芯如果不能及时更换,不仅达不到净化效果,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专家同时强调,不及时更换滤网和滤芯,将影响消费者的体验,让后者产生误解,认为两净产品净化效果不明显或是不起作用,这将对两净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峰会上,京东商城宣布,从即日起将联合霍尼韦尔、飞利浦、三星、美的、3M、沁园、松下、LIFAair、亚都、三个爸爸、A.O.史密斯、布鲁雅尔、安吉尔等空气净化器净水器主导企业开展一系列两净产品普及和升级行动。京东小家电净水空净业务部总监叶勃表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京东不仅要给消费者推荐质量过硬、性能优良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消费者学会鉴别和正确使用产品。
来源: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