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日前在北京揭晓了2016年度“高效净化环保之星”企业和产品名单,共有15家企业27个型号的吸油烟机产品和8家企业14个型号的集成灶产品跻身其中。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的检测数据显示,本次入围的产品,在油脂分离度、常态气味降低度和瞬时气味降低度等环保指标上均有大幅度提高,表明我国厨电产品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的力度正不断加大,全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
开展“高效净化环保之星”评价,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于2014年启动的一项旨在鼓励企业不断创新高效净化技术,扩大环保产品推广应用的活动。本次也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第3次向社会发布吸油烟机“高效净化环保之星”产品,方太、海尔、万家乐、得意、老板、华帝、万和、苏泊尔等业内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上榜;集成灶首次参加“高效净化环保之星”评选,浙江帅丰电器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洗碗机有限公司、中山市风田集成厨卫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得认可。
据悉,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于今年4月启动了2016年度“高效净化环保之星”评价工作,并委托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据国家标准,对参评企业的油脂分离度、常态气味降低度、瞬时气味降低度等10多项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以此综合考量产品的节能性、质量水平和智能化程度等。其中,在油脂分离度这一决定产品环保水平及用户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上,中国五金协会还设置了一个远高于国家标准的门槛,即只有达到90%的产品才有资格参选。
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毕智涛发布的检测结果显示,本次检测的33个家用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测试值均≥90%,占总数的100%;15个集成灶产品的油脂分离度测试值也全部≥90%,占总数的100%。而去年检测的吸油烟机,有16.22%的产品的油脂分离度未达到90%;前年只有少数企业的油脂分离度达到了90%。同时,家用吸油烟机近3年的常态气味降低度测试平均值比较稳定,都在99%以上;集成灶产品的常态气味降低度也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同样都在99%以上。吸油烟机瞬时气味降低度在去年提高了1.63%的基础上又上升了0.65%。
毕智涛分析认为,此次胜出的产品,在环保技术指标上之所以有上乘表现,主要得益于企业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环保、高效和节能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设计精度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高端产品的推出等方面入手,注重油烟净化创新技术的研发,比如在产品内部增加洁净系统、自动检测烟道使用情况等,从而实现了良性发展。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忠群、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少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毕智涛的分析进行了很好的回应。
茅忠群表示,为满足消费升级,方太加大了技术投入力度,特别是下功夫提升油脂分离度指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认为,目前,吸油烟机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提升环保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从而让环境更美好。
万家乐总经理余少言说,近两年,万家乐在环保产品研发上注重系统创新,不仅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合作,而且还搭建了一个由15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形成了十余个涉及环保的专利技术。他认为,吸油烟机生产企业不仅要解决油烟从家中排出的问题,更要解决排到哪里的问题,勇担社会责任。
北京中怡康发布的2016年我国吸油烟机市场情况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共销售了1269万台吸油烟机,销售额达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和11.8%,远高于同期其他家电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吸油烟机结构优化和产品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中,售价在5000元以上的吸油烟机,从去年市场占有率不到8%上升到了11%。中怡康认为,智能化是我国厨电产品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趋势。预计到2020年,智能化厨电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20%以上。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石僧兰表示,开展“高效净化环保之星”评价3 年来,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评产品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升,大大降低了厨电产品对大气的污染。截至目前,吸油烟机行业共有51家企业的81个产品获得了“高效净化环保之星”称号,其中,方太、海尔、万家乐、得意、老板、华帝这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连续3年跻身其中,充分彰显了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并在行业树立了不断探索技术进步的良好氛围。但油脂分离度、常态气味降低度等指标的提升,也使如何降低噪音成为行业未来在技术上寻求突破的重点。
石僧兰还强调指出,下一步,中国五金协会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加大对以方太、海尔、万家乐、得意、老板和华帝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优秀产品的宣传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对“高效净化环保之星”标识的使用力度,让消费者了解什么是好的厨电产品,并优先选择它们,提升家庭生活品质,营造行业良好的生态环境。(记者郑建玲)
来源: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