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具行业打响品牌攻坚战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刘英    时间:2017-02-01





  小小的一把锁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全。1月9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中国锁具行业品牌盛典”暨“中国十大锁王”、“中国智能锁知名品牌”、“中国十大锁芯王”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14家“中国十大锁王”企业、13家“中国智能锁知名品牌”企业、6家“中国十大锁芯王”企业精彩亮相。


  主办方表示,此次评价推优工作的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企业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品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锁具企业、产品在本土高端市场上的占有率。


  转型升级进入深度调整期


  据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石僧兰介绍,近年来,锁具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高新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已经使锁具产品从30年前单一的挂锁、单舌门锁发展到今天的集声、光、电、生物识别等技术为一体的科技含量高、安全、方便、时尚的高端锁具。石僧兰表示,2016年,锁具产品出口降低,进口增长,说明锁具行业仍处在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行业仍然存在高档产品不足、中低档产品过剩、缺乏有竞争力品牌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司司长高延敏表示,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部署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项重点任务。五金协会在2016年年初工作会上也提出了2016年工作要围绕品质、品牌和效益三方面开展。而此次协会对锁具产品的评价推优就是兼顾锁具产品和核心配件的品质及品牌,是对“三品”战略的最好实践。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司副司长王海东也表示,中国制造虽然遍布全球市场,但中国品牌建设还相对落后。中国应多培育知名度、忠诚度高的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品牌建设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会上,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执行理事长张东立分析了智能锁产业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他表示,我国民用智能锁发展起步于2001年,至今已有超过15年历史,预计2016年我国民用智能锁产值将会超过60亿元人民币大关。截至2016年11月,我国智能锁具生产企业已超过400多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锁单体企业产值已发展到亿元级这个数量级,目前智能锁发展已进入井喷期。对于未来发展,张东立强调智能锁产业发展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速度不宜过快,应该做到平稳可持续;二是要牢牢把握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属性做文章,不要回到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的轨道上去;三是产品是基础,技术是核心,要坚定地围绕产品来打造品牌、营销和发展策略。


  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


  据悉,本次“中国十大锁王”评选为第四届,该评选始于2002年。历经14年的精心培育,“中国十大锁王”评价活动在行业内已深入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奖企业对锁王称号极其重视,认为这对企业宣传、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中国五金协会负责人介绍,本次评选标准较以往更加严格。评选标准规定,参选产品必须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产品质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国内锁具行业的前列;企业具有自主的先进可靠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锁具行业前列;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企业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户满意度高;产品质量长期稳定,产品在全国省级以上(含省级)检测部门连续三次检测合格,近三年出口商品检验合格;企业成立时间须满五年以上等。


  此外,各评审办法根据不同情况对评审有效期做出不同规定,过期为自动失效,在有效期内的企业如其产品质量发生较大波动、用户反映强烈、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出现重大问题等,主办方也将暂停甚至撤销该称号。这也是主办方为保证相关评价工作的含金量和公信力新作出的规定。


  而今年“中国智能锁知名品牌”的评选则为首次。电子智能锁是五金行业中极具代表性的新兴产品,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中国五金制品协会锁具分会成立了电子智能锁专业委员会,专委会成立之初便确定组织召开“中国智能锁知名品牌”评审活动,从而进一步正本清源,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促进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十大锁芯王”则是在评选锁具产品的同时,兼顾对核心部件的推优推强工作。因此,在本次锁具的评优活动中,首次列出了锁芯这一单项,希望通过对核心部件的推优,带动整个行业的提升。(中国工业报记者 刘英)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