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包装饮料中塑化剂“溶入”量小


时间:2011-06-16





日前,本市2011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在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文化中心启动。启动仪式上,一批专家加盟食安志愿者团队。

  在“食品添加剂的功过是非”专题讲座上,市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厉曙光特别提到今年3月一项针对饮料塑料包装中塑化剂迁移量的科学研究,饮料中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的含量均远远低于国际允许的迁移标准。

  微量塑化剂可在24-48小时代谢

  厉曙光对塑化剂的研究长达16年,他的科研小组今年3月针对饮料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迁移量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对象为49种饮料,包含茶饮料20种、果汁饮料21种、咖啡乳类饮料8种。研究发现,DBP的检出率为 98%,DEHP检出率为100%。饮料中合计DBP的含量为0.037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0.3mg/l);合计DEHP含量为0.078mg/l(国家允许迁移标准为1.5mg/l)。

  “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塑化剂,避免不了。”厉曙光解释说,把热的包子、馒头、玉米棒、点心装入塑料袋中,擦香水、涂抹指甲油、头发定型水,都有可能与塑化剂“碰面”,甚至空气、水体中也有极微量的塑化剂。

  厉曙光介绍说,塑化剂目前约有20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3种,为DEHP、DVP和DOP。台湾此次发现的是DEHP,最常用,占全球塑料塑化剂消费量的86%。“实际上,这种拥有复杂化学名字的增塑剂就是塑料袋及塑料制品中含有的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学成分,加入这种化学成分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

  厉曙光指出,台湾塑化剂事件是人为直接添加到食品添加剂中的,剂量比较高,毒性大。而他所研究的主要是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迁移量,从目前来看,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非常少,由于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微小的量还不足以带来危害。

  市民应自觉控制塑料袋、塑料容器滥用

  专家建议,政府应从行政管理上出台有关举措,禁止塑料袋的免费使用,控制塑料容器的滥用,从源头上预防塑化剂的污染。市民也应自觉地制止和防止塑料袋的乱扔、乱弃行为。

  此外,我国食品行业也应大力提倡减少塑料包装容器的使用,尤其应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种食品的直接接触,防止增塑剂对食品的污染。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开展增塑剂毒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人体健康进行相关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从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分析和了解增塑剂的毒性,在高分子领域开发和研制更优质、更安全的替代产品,并研究相关的干预防治措施。

  对于食品添加剂,厉曙光认为,食品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市民没有必要对食品添加剂感到害怕,更不必恐慌。但是,食品添加剂绝不能滥加、乱加,控制恶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关键在源头。


来源:新闻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