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煤炭板块再迎上涨行情。其中,昊华能源上涨8.9%,陕西煤业上涨5.66%,开滦股份上涨3.44%,恒源煤电、西山煤电、*ST郑煤、平煤股份、阳泉煤业、兖州煤业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板块几近全线飘红。动力煤价格持续上行,催化煤炭板块行情看涨。从目前情况看,动力煤价涨幅有所收窄。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煤价将以整体平稳或稳中有升为主。煤价利好的情况下,上半年煤炭企业盈利大幅好转,分析师预计行业业绩中长期有望继续改善。
煤炭板块行情火热
7月3日,煤炭板块上涨了1.6%,多只煤炭股上涨。上周板块上涨3.5%,为上周涨幅最大的板块。其中,安源煤业涨幅最大,上涨达7.2%。今年以来,煤炭板块指数上涨6.5%。
煤炭板块行情催化的背后是近期煤价持续上扬。7月3日,中国煤炭市场网发布的最新一期CCTD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数据显示,CCTD秦皇岛动力煤各煤种的价格继续上涨。本报告期,CCTD秦皇岛现货动力煤方面,CCTD5500大卡煤种报收于585元/吨,比上期价格上涨了6元/吨;CCTD5000大卡煤种报收于541元/吨,比上期价格上涨了9元/吨。相比6月初价格,分别上涨3.5%和9.7%。
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77元/吨,环比上涨3元/吨,价格指数连续第三期上行。
入夏以来,随着火电日耗增加,需求改善,电厂提前补库存,采购积极性提高,港口库存持续下降,动力煤旺季模式开启,价格一路上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0亿吨,同比增长12.1%;日均生产960.6万吨,日产量比4月份环比减少21.2万吨。5月煤炭供应出现下滑。需求端来看,5月份全国火力发电量355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5%;水电持续萎缩,5月份全国水力发电量886亿千瓦时,同比下滑5.9%。
预计市场整体稳定
目前,动力煤价格涨幅已现收窄。上期CCTD秦皇岛5500大卡煤种和CCTD5000大卡煤种的价格涨幅分别为10元/吨、15元/吨。相比之下,本期的涨幅明显下降。此外,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涨幅也现收窄。
业内人士指出,现货动力煤价格可能进入“惯性”上涨阶段,本轮煤价上涨过程或进入尾声。原因主要包括,近期电煤日耗增速放缓、消费企业采购意愿降低,以及调控等因素。进入6月下旬之后,沿海地区六大发电企业的电煤日耗水平出现小幅回落,同比增速明显放缓。此外,前期贸易商囤货、惜售现象较多。随着市场预期走稳及持有成本上升,贸易商获利出货的倾向增强。
也有观点认为,煤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海通证券研报指出,一般而言,7月中下旬煤炭需求会见高点。在这之前,尽管供给有所放松,但在需求见顶前预期煤价难以下跌。从近期的库存看,动力煤港口库存仍在减少,电厂库存略有回升,尽管煤价有所回调,但煤价的趋势短期仍是反弹可能性较大。
百川资讯分析认为,总体来看,近期煤价回稳的主要原因为下游电煤需求放缓,以及政策面因素引导所致。百川资讯分析师谢耀文对记者表示,短期内南方地区降水天气或将持续,电煤需求难有快速提升,中转港口煤炭库存预计继续得到补充,迎峰度夏利好将明显推迟甚至削弱,7月上旬市场整体稳定为主,后期需重点关注电厂煤耗走势。
谢耀文表示,7月1日国家二类进口口岸禁止进口煤炭船舶靠泊卸货,其中包括珠海高栏港、可门华电码头、宁德大唐码头以及沿江沿海等码头,直接利好国内煤炭市场;其次,北方中转港口将逐步禁止汽运煤,铁路运输瓶颈或再度显现;另一方面,为确保电煤供应,近期多地加快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综合来看,市场预计整体稳定。
煤炭企业盈利增长
今年上半年煤价出现震荡,但同比仍处于高位,煤炭企业的盈利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行业普遍扭亏。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1-5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营业收入11898.1亿元,同比增长44%;利润总额1233.4亿元,同比增长8773.4%。
截至7月3日,统计显示,煤炭行业共有14家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7家公司净利润增长,中国神华、露天煤业、陕西黑猫的净利润增幅预计在1倍以上;2家公司预计实现扭亏;5家公司预告盈利不确定。行业整体业绩回暖。
中国神华预计,2017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有较大可能超过100%。中煤能源预计,2017年上半年公司盈利稳中有增。
此外,露天煤业预计,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区间为6.44亿元-8.18亿元,同比增幅85%-135%。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因煤炭销量、售价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陕西黑猫预计,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为0.8亿元-0.9亿元,同比增幅115%-141%。公司表示,主要由于本期产品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煤炭供需仍以平衡为主,煤价有望位于中高位,加上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资本开支的下降,行业中长期有望继续改善。总体而言,看好下半年板块估值提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