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发电成本太高,政府很难补贴,光伏并网电价短期很难确定。
种种政策迹象显示,备受光伏企业期待的光伏并网电价政策年内很难出台。这样的消息无疑给此前热情高涨的光伏产业链投资商带来不小打击。英利能源副总经理许洪建表示,这意味着至少近两年内国内光伏市场将以平淡为主,产业将继续依靠出口。然而,过多依靠出口,市场“外热内冷”,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国际经济波动和贸易风险的考验。
支持政策犹疑源于“补不起”
史立山介绍说,目前光伏装机投资成本每千瓦约18000元左右,而常规火电的投资成本约每千瓦3000-4000元,光伏电价是常规火电电价的三倍以上,光伏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阻碍还是成本太高。
一位光伏企业人士表示,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政府对光伏并网电价的心理价位与企业的心理价位出现很大的分歧。
2009年敦煌光伏并网项目特许权招标确定的1.09元/千瓦时,实际上可看作是政府的底线。但史立山表示,敦煌项目1.09元的招标电价还是偏高,财政不可能拿出那么多资金进行补贴,需要降到0.7元-0.8元左右才有可能推广到整个行业。
而前不久无锡尚德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上网电价低于1.44元/千瓦时,基本没法做。大多数光伏企业对光伏并网电价的期望值都在1.3元-1.5元之间。
在对并网电价的期望值分歧很难弥合的同时,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也有些“骑虎难下”。财政部协同其他部门2009年先后出台两项针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分别为“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需要为光伏发电补贴70多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光伏专家王斯成表示,按照现在的光电发展状况,要想达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1800兆瓦的目标,国家补贴将超过1000亿元。这显然远远超出财政补贴的能力。
我国政府通过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方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补贴。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附加额度虽然经历了一次上调,但总额依旧有限,要满足风电、光伏发电高速的增长实在有心无力。如果继续上调可再生能源附加,难免对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压力。
如今,新一轮八省光伏并网项目特许权招标即将举行,将通过招投标来确定合适的价格区间。业内人士预期,由于光伏发电成本相对较高,这样的特许权招标很可能还要延续几年。
被业界高度期待的光伏并网电价也因成本过高的原因陷入“搁浅”。上网电价迟迟不能确立,投资的回收期限可能被无限期延长。对于国内光伏投资者来说,国内市场难有根本起色,只能将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投向国外市场。
光伏出口将继续“爆棚”
江西赛维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国际光伏市场需求开始好转,最近公司接到的国际订单价格都有所提升,公司已经满负荷生产,其中优质硅片的价格相比前期低点提升接近20%。
据了解,近一个月内,6寸多晶硅硅片从每片人民币25元约3.5美元拉升到27元,涨幅达8%。而在今年年初,每片报价还低于3美元,3月初就涨到了3.5美元。
近期硅片价格的大幅提升刺激了国内的光伏生产商,不少企业的订单量提升,热火朝天的生产气氛似乎对国内光伏并网电价“难产”的利空多少产生了一些对冲。
分析人士表示,短期的硅片紧缺,与德国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下调光伏补贴额度直接相关。此外,意大利、捷克、日本、美国等国的光伏市场份额开始增加。
江西赛维有关人士表示,短期内优质硅片和电池供不应求的局势比较确定,毕竟新的产能投入不会太快,但也要警惕新一轮产能急速扩张,未来的投资需要理性,有品牌、质量、价格竞争优势的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轮市场中获胜。
200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75%,其中,出口至欧洲市场约为87.9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光伏产品出口俨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英利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的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销售。专家称,我国光伏产业约有98%的生产容量依赖出口,从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可看出,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出口额占60%,太阳能电站出口仅占24.5%。
中国机电商会光伏产品分会负责人孙广彬表示,由于经济形势好转和国际光伏市场的恢复启动,今年我国光伏行业的出口额增速将不低于15%。中国机电商会预测,今年全球太阳能需求将增长25%以上,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有望获得15%左右的平均利润率。
“内冷外热”市场须防高风险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日益增长,但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98%的销售依靠出口。分析人士担心,针对我国大量光伏产品低价出口,德国、日本等国家很可能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来限制国外产品。
孙广彬表示,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还不具备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品牌,面对金融危机后光伏产品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我国光伏产品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
事实上,2009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尽管在增长,但出口平均价格一直在下降,直到2010年1月份,随着国际光伏产品供需关系的转变才有所好转。这也意味着,国内企业对国际光伏产品不具有根本性的定价权。
除此之外,在英利能源公司有关人士看来,更大的担忧在于,目前国内不少光伏企业以低成本为出口优势,低价竞销现象明显,容易影响到产品质量,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导致主要出口国的惩罚性贸易措施。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材料学部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发电转机还不足电池产量的1%,这样过度依赖出口的行业面临巨大的贸易风险,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对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孙广彬表示,目前国际光伏生产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正朝着全产业链优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靠进口生产线,而且整个产业链单兵作战,这种现状亟须改变。
一家光伏企业表示,尽管目前公司产品可依靠低价形成出口优势,但未来持续增长还要等待国内市场的真正启动,期待光伏并网电价补贴能够早日出台。(本报记者 邢佰英)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