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高价进口原油,一面又被指责“打折”出口成品油,中石化、中石油何苦如此?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成品油出口达694万吨,同比增长66.4%,其中主要是柴油。
5月10日,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分析说:“从国内炼油产能与燃料消费比较来看,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的大量出口,将在未来几年内长期存在,因为国内燃料,尤其是工程车用油、船舶用油肯定无法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而近几年国内炼油产能每年都将增长几千万吨。”
来自中石化总部的消息称:今年中石化的市场拓展重点包括保税油在内的成品油出口市场,既可以是向东南亚等地出口成品油,也可以采用来料加工等方式,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炼化装置的开工率。
“之所以生产过剩成品油,并将其出口,主要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迅猛,急需化工原料。”易贸资讯一位分析师指出,“为了满足化工原料需求,只能建更多的炼化装置、加工更多的原油,并将部分过剩的成品油出口。”
尴尬石油出口
工信部今年2月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原油加工量3.75亿吨,增长7.9%,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产量2.28亿吨,增长9.4%,加快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却显示,去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指产量加上净进口量)仅2.21亿吨,产量过剩达600万吨左右。无奈之下,中石油、中石化只能将部分成品油转化为库存或直接出口了事。
今年一季度,同样的情形又再次出现:据海关总署统计公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原油进口量5668万吨,较去年同比上涨39%;成品油出口694万吨,同比增长66.4%。因为在石油炼制过程中成品油的产出仍占60%-70%,而工程用车等柴油市场显然无法消化过剩的产能。
中石化一季度财报也证实了这点:今年首季,该公司化工轻油创历史新高,达到850万吨,同比暴增47.3%;汽煤柴等成品油的收率却下降了3%,即在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加大了化工原料的生产,压缩了成品油的产出。
“国内市场化工原料仍呈供不应求态势,即便三大乙烯装置的投产都未影响价格的攀升。”上述易贸资讯分析师感叹道。
易贸资讯提供数据显示:自2009年10月以来,包括乙烯在内的大宗化工原料价格就一直保持坚挺向上态势,乙烯价格从最初的10400元/吨已攀升至目前的12500元/吨左右。受此影响,下游的聚乙烯、苯酚及丁二醇等化工原料价格也持续坚挺。
所谓三大乙烯项目是指福建联合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天津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和新疆独山子100万吨乙烯项目,它们分属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这些项目都在2006年后开工建设,并于今年春节前竣工投产。
“2009年我国乙烯总产量仅1066万吨,而这三大项目的产能就达到280万吨。照理说,它们投产后,市场供需态势应该有所变化,并影响价格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该分析师说:“非但如此,乙烯下游产品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合成树脂等的进口量还同比出现了6.5%-83.4%的增幅。”
“原油经过加工裂解后,产出成品油和乙烯用化工轻油,其比例大概是7:3,因此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即1000万吨炼油能力,配套建设100万吨乙烯产能。”有中石化旗下炼化单位高层说。
随着这些乙烯产能投产,中石化、中石油等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即便在2007年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两家公司化工板块每年仍拥有数十亿元的利润。今年4月22日,工信部召开的一季度工业运行形势通报会上,工信部监测协调局局长辛国斌说,一季度国内石化行业实现利润916亿元,同比增长1.8倍。
然而石油巨头们当初的这种选择,却也造成了今日不得不出口过剩成品油的尴尬。
全球化工业东移
“我国乙烯及下游化工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0%左右,每年的缺口大约1000万吨。虽然到2014年中东新增乙烯产能可能达到1500万吨/年,但它要供应包括欧美等的全球市场,因此国内发展乙烯产能还是有必要的。”中国石化协会副秘书长孙伟善说。
乙烯市场的持续扩容得益于整个化工产业链的全球东进。
5月7日,全球顶级合成橡胶供应商朗盛集团宣布,它将与台橡集团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在南通设立一家各占50%股权的合资企业,专门生产高档汽车轮胎等所需的丁腈橡胶(NBR)。
“目前中国丁腈橡胶市场正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是全球发展最快速的市场之一。”朗盛集团董事会成员柏蔚宁说。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朗盛集团在全球的销售额下跌了26%,仅50.57亿欧元,而在中国,其销售额却增长了15%,达到5.8亿欧元,这令中国成为其第二大海外市场,这主要得益于当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膨胀。
瞄准中国汽车热潮商机的不仅是朗盛集团和台橡,还有埃克森美孚、巴斯夫、赢创等跨国化工巨头。4月19日在上海召开的第24届中国橡塑展上,云集了这些跨国公司的总裁。
巴斯夫、赢创高层宣布,期望到2020年实现亚太区销售额翻一番,而中国市场将在其中承担相当比例的任务,为此这两家公司都计划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巴斯夫已决定2014年前在亚洲投资20亿欧元,新建、扩建产能,中国又成为投资的重点。
“从现在到2015年全球化工品新增需求的60%将来自亚洲,其中亚洲的一半又将来自中国,因为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消费升级,包括汽车、包装、建筑、卫生及个人护理等各个领域都孕育着巨大的化工品潜在市场。”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高级副总裁万盛南就指出:“所有制造业产品中的96%与石化产品息息相关,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化工品需求的增速将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
然而此时如何保障化工原料的供应就成为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中石化、中石油通过加工原油、获得石脑油、乙烯、聚乙烯等化工原料,为赢创、朗盛等下游企业解决了基础产品供应问题。
“这几年NBR原料丁二醇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我从来没有缺过货,同行都很佩服我们的原料采购组织能力,在这里我不方便透露这些总部在北京的大陆企业名称。”涂伟华说。
自2000年以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化工品需求旺盛的地区及新疆、大庆等靠近石油产地的省份新建、扩建了十余个大型乙烯生产装置,这些装置产能动辄达80万-100万吨/年,2009年国庆前,中石油甚至在大庆启动了120万吨/年的乙烯改扩建工程。
来源:中电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