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煤、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使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共识。被称为“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大燃料来源”的核电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计划大规模增加现有核电站的数量,大力发展核电;越南、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则准备或已经开始修建首座核电站。国际能源署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的《核能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到2050年,全球大约1/4的发电量将来自核能,与现有水平相比,核能发电量在未来40年内将提高3倍。种种迹象显示,核电已经度过沉寂期,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上一轮核电大发展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鼎盛时期,世界上平均每17天就会有一座新核电站投入运营。但1979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作为世界核能发电第一大国的美国,在三哩岛核电站泄漏重大核事故发生后的30年里,没有新建一座核电站。
现在多国重新重视核电,除了迫于减排的压力之外,核电本身具有的供应稳定、技术成熟、市场化程度较好等一系列优点也成为其再度兴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一涨再涨,紧缺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国家开始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力度,但受自然条件、技术成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此类能源还不足以承担大规模供电的重任。在此情况下,能够稳定供应电力的大型核电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同时,上一轮核电建设高潮以后,与核电站安全息息相关的核反应堆设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基于更先进、更安全设计理念的新一代核反应堆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世界核电大国的核电运营已经具有很好的市场化模式。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拥有核电原创技术的美国,还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形成自主品牌的法国和韩国等,尽管国情和工业基础不同,但在第一轮核电大发展之初都积极推进市场化转型,对核电工业体系进行了必要的改组和调整,形成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核电工业体制机制,并由此促进了核电的快速、规模化发展。这些都为新一轮核电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然,目前来看影响核电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首先,与化石燃料发电相比,核电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例如,美国计划在佐治亚州新建的两座核电站估计总共需要投入145亿美元,这无论是对于公用事业公司还是政府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其次,核原料分布不均。部分核电使用大国核原料匮乏,而一些核原料丰富的国家核能技术跟不上。核原料匮乏的国家不得不考虑原料供应和未来价格上升的风险。另外,核电站建设仍然要面对环保主义者和反核人士的抵触以及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
为了提高核电的市场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正考虑设计对碳排放进行定价的机制。美国国家科学院日前公布的3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报告认为,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定价系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方式,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排放税机制或二者并用都能有效刺激各国的减排动机。通过对碳定价、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将缩小核电与化石原料发电成本之间的差距,这无疑将对核电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碳定价机制的推动下,核电发展的“春天”已经悄然走近。(解佳涛)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