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飞利浦 仪征公司新型T5生产线启动,该公司将提供年产能2 亿支的节能型荧光灯管 等照明产品;佛山照明以全新的专卖店形象及运营中心模式运营,第一季度新增网点约300个;福田则以600万元大手笔亮相央视……在金融危机洗礼之下表现沉寂的照明企业,于虎年第一季度格外活跃,产能扩张、扩网点、耗巨资上广告、力招员工……
销量增长
平均涨幅约20%工程需求拉动最大
“第一季度,嘉美照明 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20%。其中,光源类如T5增长幅度最大,有10%以上。”嘉美照明制造中心总经理李新亮在总结第一季度销售情况时如此说道。而广州市豪源灯饰 总经理黄细华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也是笑逐颜开:“第一季度的销售情况不错。今年广州开亚运会,工程方面拉动大,在工程这块,销量上涨约20%。”
2010年春天,在国家拉动内需以及节能减排的号召下,各地工程项目不断,企业在工程方面更是频频出佳绩。TCL中标“武广高速铁路”的武汉火车站工程;欧曼科技照明拿下上海黄埔外滩亮化工程;梵尔赛水晶灯闪亮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而索莱卡无极灯运用于南宁市兴武大道路灯改造工程、史福特照明中标扬州市“十城万盏”一期LED 项目工程等事件也成为城市道路亮化工程大力带动LED、无极灯等节能环保光源 销售的缩影。
据本报调查,第一季度灯饰照明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长幅度约20%以上。这其中,工程销售表现尤其突 出。据华邦灯饰营销总监熊惟亮透露,第一季度华邦灯饰销售额为3000-5000万元,其中工程销售额就达2000万元,已经占据了整体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产能扩张
T5、LED 成切入口资金募集多样化
1月,广东泰卓光电大型无极灯项目落户东莞,首期投资5千多万元,预计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2月,飞利浦照明仪征新型T5生产线启动,将提供年产能2亿支的节能型荧光灯管等照明产品;与此同时,一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LED 芯片项目——旭瑞光电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奠基,该项目预计2013年全面投产后月生产LED 外延芯片3.8亿个。而浙江阳光公告了非公开增发预案,拟以不低于16.72元/股的价格增发6000万股,最多募资资金7亿元,全部投向与节能照明相关的三个项目。
在第一季度,不管是飞利浦等国际巨头,还是泰卓光电、浙江阳光等本土企业,都投入巨资进行了生产线和产能的扩张,而它们也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节能、环保光源是重心。如今,高效照明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各大企业投资的项目也都集中在T5、LED 以及无极灯这些新光源的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上,并且在新产品的寿命、汞含量、光衰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2、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阳光照明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募集节能照明相关项目的投资资金,旭瑞光电则引进外国资本。生产基地以及产能的扩张资金投入巨大,企业资金的筹措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渠道开拓
火拼隐形渠道西南市场成新热点
据了解,佛山照明第一季度新增网点约300个,而据浙江德力西国际电工市场推广部付良介绍,第一季度德力西电工新增网点约150个,举办促销活动达35次。
虎年春天,各大企业已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布局。总结起来,第一季度的渠道扩张呈现出两大特点:
1、隐形渠道争夺战激烈。在第一季度,嘉美照明 、莹辉照明等企业都加大了对隐形渠道的开发力度。比如1月底的新品发布会上,莹辉照明着重强调了对隐形渠道的渗透。
2、企业开拓西南市场的力度加大。随着四川灾区重建工程的拉动以及云南、贵州等地经济的日益发展,不少企业纷纷在西南这块掘金宝地开疆扩土。如百丽安特亮剑云南。
品牌 打造
电工企业大手笔亮相电视广告
第一季度,不少企业在品牌打造和广告宣传上都加大了力度。
1、在广告宣传上,电视广告尤其是央视广告投入大。新春伊始,福田电器600万元大手笔精彩亮相央视,正泰低碳公益广告登陆浙江卫视,龙胜电器贵州豪掷20万元,在贵阳电视台进行广告宣传。由上可以看出,电视广告作为收视率高、视听兼备的一种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灯饰 照明企业的青睐。
2、电工企业宣传异常活跃。以往,相较于家居照明等企业,电工企业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宣传力度明显要弱许多。虎年开春,福田电器、正泰电工等电工企业逐渐打破沉寂,在广告宣传上日益活跃起来。
3、引入外脑,与咨询机构合作密度更大。相较往年,灯饰照明行业引入外脑的力度和密度都有所加大。佛山丽丰灯饰与壹串通品牌策划咨询机构的合作,贵派联手上海杰信咨询公司,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灯饰照明企业都在积极寻找管理上的突破,通过引用外脑来为品牌打造和升级出谋划策。
记者观察企业需警惕虚胖
相比较往年的沉寂,2010年第一季度,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灯饰照明企业一改往日的沉寂与稳健,开始大肆发力,大有“饿狼扑虎”之势,扩大厂房、延展产品线、进行产能扩张、大力招人……而商家则已开始大规模进货,为旺季补货源,一时之间,整个行业现出火热的景象。然而,原材料供不应求、市场消费需求放缓、商家库存未消化、厂家则仍在批量生产……再这样持续下去,难保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虚胖现象。
来源:中国建材第一网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