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PMI指数4月份为49.1,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跌破“荣枯线”。4月钢铁行业订单指数跌至46.9%。但是生产指数为56.2%,显示钢铁企业生产热情不减。
在钢价波动、订单下降的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仍然保持较高的生产热情。
5月2日,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发布4月份河北省钢铁行业数据。PMI为45.6%,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需求不高。4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0.0%,环比下降10.0个百分点。
而就在前一日,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字,钢铁行业PMI指数4月份为49.1,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跌破“荣枯线”。4月钢铁行业订单指数跌至46.9%。但是生产指数为56.2%,显示钢铁企业生产热情不减。
缘何导致这一局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底,地条钢1亿多吨产能将全部取缔。这一部分去产能可能引发建筑用钢供给的减少,进而引发价格上升。这使不少钢铁企业认为,钢铁价格在今年5、6月份将出现反弹。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告诉记者,近期钢铁价格确实有所回升。但是接下来,钢铁价格可能会保持区间震荡。“原因是地条钢去产能的确可能会提高建筑用钢价格,但是各个城市近期的房地产调控,使得螺纹钢的需求也同步降低。”
钢铁企业不减产
根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4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9.1%,较2月的51.4%、3月的50.6%已经持续下降。
具体而言,4月份,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6.9%,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时隔三个月后重回50%以下的收缩区间,且降至2016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
但订单减少后,钢铁行业生产反而加快。4月份,钢铁行业生产指数为56.2%,较上月回升4.2个百分点。该指数已经连续四个月上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导致产生这一局面有两个原因:首先,目前钢铁企业利润较好;其次,钢铁行业内普遍判断,因为国家钢铁去产能力度加大,同时环保治理力度也在加强,供需短期内可能出现一定变化。
根据此前钢铁工业协会的消息,目前各省市清理出的地条钢企业有500多家,涉及产能1.19亿吨。而从5月2日开始的3周多时间,发改委、工信部等将到各地开始进行清除地条钢的督查。最终,地条钢要在6月底之前全部取缔。
去产能导致的供给短期不平衡,有可能导致钢铁价格出现变化。事实上,钢铁价格确实在4月份出现震荡。3月20日,河北钢坯的价格在每吨3310元左右,但到了4月18日跌至每吨2680元,跌幅累计达到20%左右。此后,钢铁价格出现回升,目前每吨接近3000元。其他各类钢铁,也经历了类似的价格变动。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许多钢铁企业都在预期5、6月价格上升。但这能否实现,尚需要观察。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勇认为,4月份由于资源投放增长过快、需求增长放缓、成本支撑力度减弱等因素影响,钢材价格高位回落,钢厂利润回归理性。
展望5月份,随着钢材价格的下滑,市场风险有效释放,在市场基本面未见明显支撑的情况下,钢材价格继续震荡整理。特别要关注环保限产和地条钢出清专项督查会使钢材现货市场预期逐渐企稳,钢价有望止跌回升。
注意生产风险
但王大勇提醒,河北省钢铁企业一定要克服短视行为,不盲目扩大产能,要坚定不移的去产能、去杠杆,凝心聚力谋转型,努力维护好行业稳定运行。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也警告指出,当前国内钢材市场供应压力加大、需求面临季节性趋弱、原料成本支撑弱化,后期钢价仍将承压。不过钢铁去产能及环保治理再次强化,将会对钢价走势产生积极影响。预计5月份国内钢价将呈震荡运行走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钢铁企业要谨慎加快生产。即使钢价回升,钢铁企业利润率并不高,2017年1-3月仅2.77%,且还有19%企业亏损。
“去产能会给好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产量则由市场需求调节。供大于求,价格会下降的。市场并没有想象那样好。”他说。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钢铁企业警惕。2015年中国累计出口钢材11239万吨,同比增加19.9%。2016年,中国累计出口钢材10843万吨,同比下降3.5%。2017年1-3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2073万吨,同比下降25%。
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房地产调控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仍将持续。很多专家判断,可能下半年房地产投资放慢,对钢铁企业影响将加大。
钢铁资深专家马忠普指出,4月钢铁价格经历了下跌,各个钢铁企业加快生产要注意风险。“四月份钢铁的价格已经下跌。而目前,中国的钢铁需求没有增长。从钢产量来讲,少增长反而能盈利,多增长则导致价格的下跌。钢厂应该控制产量。”
他提醒说,钢贸商现在用减少钢材订货来减少库存,这种变化决定了五月份钢厂必须减少产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现在处于一个底部调整期,这是一个好的兆头。现在调控钢铁价格,政府需要防止假冒伪劣和环保问题,剩下的就交由市场来调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