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改革多点发力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16-11-15





  “十三五”期间,再生金属产量不断增加,有色金属需求增速将比“十二五”期间明显放缓。有色金属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扩大应用的任务更显紧迫。


  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综合考虑产能以及消费等因素,预计10种有色金属2020年表观消费量为6800万吨;年均增长率4.1%,比“十二五”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精炼铜、电解铝的年均消费增幅将分别比“十二五”期间下降5.6和9.2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冶炼行业面临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约束更为突出,内陆运输成本高企将进一步加剧原料依赖进口、运行低迷的冶炼行业经营压力。随着城市发展,很多铜、铅锌、锑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已处于城区中心,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且技术落后、环保问题突出,搬迁改造势在必行,优化冶炼布局任务艰巨。就进一步优化有色金属产业布局,《规划》提出,要推进产能有序转移,引导利用境外资源项目在沿海布局,支持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冶炼企业转产退出或者退城入园。同时,考虑到黄金资源分布散且难选冶,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避免冶炼产能过剩,《规划》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冶炼技术先进的现有企业形成“分散开采、集中冶炼”的黄金产业布局。


  其次要推进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当前,由于受材料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质量控制能力不足、关键工艺技术尚未突破等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一流”的装备不但未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高端产品,而且存在高端加工产能过剩的隐患。《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继续支持高端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再生金属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在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国际合作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开放合作是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和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利用国际矿业市场波动和产能合作机遇,充分发挥冶炼以及铜、铝深加工的技术装备优势,汲取近年来境外矿山投资负债率高、经济效益差的教训,加大风险评估,有序实施境外投资,从传统资源开发向冶炼、深加工等领域扩展,积极参与国际有色金属材料、智能制造等科技合作,带动先进装备、技术、标准等全产业链输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做好“引进来”,我国有色金属关键高端材料发展与国外差距明显,不仅体现在技术装备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管理理念等“软实力”的缺失,应做到引资与引智并举,鼓励境外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全面对标。


  在优化布局、提高对外合作水平的同时,有色金属的应用亦要扩大。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高端精深加工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材料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等上下游缺乏有效协作,材料性能和应用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材料初期应用面临国外同类成熟产品“优质低价”的竞争,市场培育缓慢。


  对此,《规划》提出,应加强上下游合作,加快应用示范,推进扩大应用。选择交通运输用铝材和镁材、建筑用铝材、油气开采和船舶海洋工程用钛材等产业基础较好、用量相对较大的品种,由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上下游合作机制,借鉴民机铝材合作机制的相关做法,协调上下游解决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产业化等制约应用的共性问题。选取对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支撑的关键材料品种,实施鼓励材料应用的首批次补偿机制,通过对用户的保费补贴,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颈,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应用进程。(汤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