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勤中国与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钢铁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本压力,国内前20强大型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已跌至2000年以来的新低,未来控本增效将成为中国钢企长期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德勤还预测,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钢铁生产商自给需求不断扩大,将可能推动更多上游领域的整合活动。
中国钢企控本增效潜力大
德勤中国制造及钢铁行业主管杨莹表示:“中国钢铁企业在全球钢铁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09年粗钢产量计,中国占全球总产量的近47%,达到5.7亿吨。然而,中国钢铁企业在世界钢材市场的影响力仍较薄弱。粗放式经营管理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钢铁企业有必要长期努力进行精细化的降本增效与盈利管理,练好内功,积累长期竞争优势,从而跻身于世界级企业。”
德勤中国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施能自分析说,虽然国内前20强大型钢铁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起至2009年间持续恶化,2009年更由2007年的6%~7%跌至2000年以来的新低点2%。“而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主要特大型钢铁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但仍有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税前利润率达到10.1%,远远领先于国内最佳水平。”
“这表明国外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仍然持续,那些国际钢铁巨头即使在短期内遭遇挫折,但是凭借其成熟的成本与盈利管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必将为中国钢铁企业带来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精细化的降本增效与盈利管理成为绝大多数中国钢铁企业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施能自如此建议。
报告显示,中国钢企完全具备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措施控制成本的潜力。例如,对业务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可为成本结构带来约10%~30%的节省成效;通过集中采购、成立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或进一步合理化工厂布局,可改变集团管控模式和下属企业组织架构,并带来10%~25%的成本优化。而突破如垂直并购、精益生产和生产设备效率等运营效率环节,则可直接加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降低加工成本40%、增加固定资产利用率和减少劳动成本5%~10%等。
杨莹表示:“面对巨大的挑战和经济复苏的机遇,钢铁企业的改变是无可避免的。改变的幅度将取决于企业面临的压力大小和自身的需要。德勤建议中国钢铁企业制定一个有效的成本与盈利管理计划,并综合短期、中期和长期考虑,使企业在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受益,以产生比强行削减开支更大、更长久的功效。通过精细化的成本与盈利管理,中国的钢铁企业才能不断增强实力,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成为强者。”
成本压力推动钢企全球范围纵向整合
随着原材料价格再度上涨,更多的钢铁生产商将目光投向产业上游,将其作为控制成本、实现最多利润以及保证原料稳定供应的有效手段,以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正如德勤全球钢铁业领导人NickSowar在出席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时所说的,“当前,钢铁制造商再度走向纵向整合之路。”
而德勤日前发布的另一份题为《纵向挺进:钢铁业新一轮整合中的成本管理》的报告也指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及部分钢铁生产商自给需求不断扩大,将很可能推动更多上游领域的整合活动。
该报告称,2009年,撇除购买钢铁厂、高炉或轧钢厂的交易,全球钢铁行业的上游并购交易和下游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量的67%,即总计110宗交易中占了74宗,相比2008年的58%有所上升。就上游并购投资而言,巴西堪称第一“热点地区”,2005年至2009年吸引了近30亿美元的交易。除巴西外,美国的废钢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仍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投资市场。
德勤中国制造行业兼钢铁业领导人杨莹表示:“过去数年,中国在上游并购交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钢铁生产企业从中获取较高质量的原材料,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007年至2009年,中国投资额稳步增长,其中仅对铁矿、煤、废钢的上游并购投资就逾8.80亿美元。目前中国正在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市场巴西和澳大利亚积极寻找机会,2005年至2009年在上述两国的交易总金额超过了6亿美元。报告显示,中国过去5年的纵向并购交易投资达28亿美元,其中2009年纵向并购投资达8.16亿美元,其中约64%属于铁矿石投资。而从全球层面看,中国在铁矿石资源的投资占2009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的24%。
杨莹表示:“在全球经济萧条时期,成本管理是中国钢铁生产企业的焦点问题。为了保持竞争力,各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都在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
“而纵向整合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Sowar补充说。
德勤中国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施能自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兼并收购经常被中国钢铁企业视为降本增效的手段,但经过一轮并购神话后,今天企业应该深思兼并收购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协同效应有否如期发挥。事实上,钢铁企业要实现降本增效,需要在并购后进行一系列有效的一体化整合,很多整合尚未能于短期内深入落实,使得并购后的降本增效效果根本完全无法于短期内呈现。”
钢铁科技要重视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
除了通过实施兼并收购从财务环节来降低中国钢铁业高企的生产成本,还有专家建议在科技创新上大做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就在近日举行的在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指出,未来中国钢铁行业的科技工作要在生产“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的钢铁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冶金等方面下功夫。
翁宇庆认为,中国近5年来钢产量的增加不再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推进作用很大,大大降低了吨钢生产成本,为未来的进一步升级开了个好头。“2009年和2004年相比,中国产钢量增长了60%以上,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50%左右,而劳动力只增加了18%。这其中,科技人员的增加占了50%。与此同时,科技开发的投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2000年,中国钢铁行业所有的科研经费投入总共只有13亿元,但是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323亿元,增加了20多倍。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从世纪之初的0.3%提高到2009年的1.2%。这个比例在全球钢铁业已经属于较高水平。”
翁宇庆表示,钢铁企业要实现成本降低还要站在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角度上,加快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目前我国年产5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与浦项、新日铁、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是从全行业的情况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能耗较高,没有得到改造和兼并重组。所以现在要把循环经济、绿色低碳、节能增效等概念结合起来考虑,改造钢铁生产技术流程。”翁宇庆还举例说,在曹妃甸的首钢京唐公司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中国沿海建立的第一家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做得很成功。“但现在要进一步考虑提高能效的问题,京唐公司在建设中把所有的煤气都用来发电,但是10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应该使用超超临界机组,而钢厂基本是用CCPP机组,效率不高,等于一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翁宇庆最后表示,随着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关注,推进钢铁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已摆到科技前沿,国内各大钢铁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展低碳冶金技术。“2005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吨钢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2.36吨下降到2008年的2.18吨,但是比起国际钢协要求的1.8吨~1.9吨还要高得多。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电炉钢比例低,目前只有10%左右,而全球的电炉钢比例是30%以上,美国是58%。我们相信在未来的5至10年内,中国的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会迅速下降。”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