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2010年二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于7月28日发布。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二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101.2(景气标准为100点),较上一季度上涨1.8点,延续上季度上升走势。中经钢铁产业预警指数为120点,较上一季度大幅上升13.3点,已从正常的“绿灯区”进入偏热的“黄灯区”。据行业统计资料显示,今年6月份,全国生铁产量4977万吨,同比增长4.8%;粗钢产量5377万吨,同比增长9.0%;钢材产量7144万吨,同比增长15.9%。1—6月份,全国粗钢累计产量达到32317万吨,同比增长21.1%。工信部预计,今年我国钢产量将达6.2亿-6.3亿吨。从上述产业预警指数和行业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国内钢铁行业正处在盲目过热的发展阶段,正如行业自身的高温炼铁一样,钢铁行业的发展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炙烤”,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结构急待调整。长期以来,国内钢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饱受困扰。受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影响,不少企业忙于上“钢”上“线”,与国外屈指可数的钢铁生产厂相比,当前我国钢铁生产厂数目惊人,大小有800多家,既有年产几千万吨的大钢铁厂,也有年产几十万吨的小钢铁厂,这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给钢铁行业的发展留下了积弊。其次,从国内钢铁产品结构来看,由于受投资拉动效应的诱导,包括螺纹钢、盘条、中小型材、H型钢、铁道用材、中厚板材等在内的建筑钢材所占比重较大,而高附加值的各类板材、不锈钢、合金钢、无缝管、焊接管等产品所占比重不高。在钢铁产品出口结构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的钢铁产品出口较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比重大。此外,产量大盈利率低。据报道,今年前5个月,我国平均日产粗钢178.08万吨,但前5个月中,77户大中型钢厂销售利润率仅为3.67%,远低于工业平均盈利6.02%。产能过快增长,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链不完整,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日益凸显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都使得当前国内钢铁行业困难重重,急需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行业资源环境压力大。众所周知,钢铁行业的原材料是“炙手可热”的铁矿石。铁矿石由于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更被各国当作一种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资源来开发或保护。印度《商业标准报》就曾援引钢铁行业秘书长的讲话称,印度应该对铁矿石出口加以限制,为本国工业保护该不可再生资源。2009年年底开始的铁矿石谈判和年初以来铁矿石价格的涨跌成了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的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当前进口量已经达到铁矿石消费量的近70% 。钢铁行业的盲目过热及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过快消耗了国内的铁矿石资源,同时也使钢铁行业的发展因原材料问题而受制于人,以至铁矿石价格谈判时缺乏底气。钢铁行业除了来自原材料的资源压力,更有来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电、煤炭等生产生活资源的压力。由于我国钢铁行业普遍生产水平不高,因此消耗着大量的水、电、煤炭等能源,钢铁行业也名符其实地成为一种“吸水式”的资源性能耗产业。此外,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在“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进入倒计时和低碳经济加速启动的时下,提质大规模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兼并小规模产能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外在高价输出铁矿石到中国,再将粗放式生产的钢铁产品进口回国,实际上更是一种污染的转移。生产的低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难以补偿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成本。“中国钢铁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在生产高成本的钢铁,做着把黄金变成稻草的事情”,外媒的尖锐评论不无道理。
钢铁行业在倍受“炙烤”下进行调整势在必然。对此,今年6月17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从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整治钢铁业存在的问题;7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大连召开的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上公布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条件》对钢铁企业在环境保护、能耗、生产规模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以推进对钢铁行业的规范管理。《条件》规定,钢铁企业须依法执行环评审批,未经环评审批的,须补办环评审批手续。企业须具备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配套完备的污染物排放检测和治理设施,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条件》还规定了具体的排放标准:钢铁企业吨钢污水排放量不超过2立方米,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8千克;7月15日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取消部分钢材的出口退税,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从这一系列由宏观指导到微观要求的政策措施不难看出,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整开始动真格了。但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具有地方经济支撑、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劳动力接受大户等诸多地方政府难以摆脱的依赖性,因此,如何引导地方摆脱依赖,做好产业衔接和转型,对地方政府在行业调整工作中的分工、考核和执行将成为钢铁行业能否成功走上转型调整之路的关键。
尽管过程艰难和漫长,但在国家产业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后,在尊重和维护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作用下,钢铁行业有望退去“炙烤”后的高温,回归“高效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唐银亮 来源: 资源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