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不是经济发展全部 钢铁是基础


时间:2010-09-27





中国不可能超越这样一个阶段,来向西方国家一样,全面搞所谓的低碳经济。总之,低碳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

  9月26日第五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国际金融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本届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速中部崛起。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上就“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不可能搞可再生能源,搞核能,搞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反之,轻工、钢铁才是最基础的行业。所以,要大力发展这些行业,是因为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不可能超越这样一个阶段,来向西方国家一样,全面搞所谓的低碳经济。总之,低碳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很荣幸能够在第五届中博会期间参加这样一次重要的国际金融论坛,并就低碳经济的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

自从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特点的低碳经济提出以来,低碳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理念,为整个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以及新能源的发展,都诞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的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和财富效应,更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绿色经济将成为全球市场和商业机遇。虽然我们很难说这样的预测是否准确,但是从最近一些从事低碳经济和绿色技术的行业表现来看,确实低碳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

最近,我看了汇丰银行的报告,他们首次提出了全球变暖企业的概念。汇丰银行在他的报告当中,把从事可再生能源、核能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这样一些新兴行业,都叫做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汇丰银行的报告中指出在2008年,上述提到的全球气侯变暖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创造了高达534亿美元的营业总额,超过了具有强劲增长的航空航天产业。同样,一个报告中也提出尽管出现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但是2009年整个低碳行业的收入还是增加75%。

确实,低碳行业和绿色基础产业的财富效应和市场前景是十分诱人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对于低碳经济,还必须有一个冷静和理智的思考。我认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以及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有前瞻性的视野积极采取行动,但又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按照我们中国的国情来促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以便于寻求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平衡。

对我们国家来讲,发展低碳经济,我认为带来的最大的机遇,就是可以利用低碳经济在全球迅速发展作为压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实现服务生态环境在节约能源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推动能源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讲讲产业升级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我们发展工业和城镇化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制造业,特别是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我们的行业不可能像汇丰银行提到那样所谓全球变暖的行业,我们不可能搞可再生能源,搞核能,搞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反之,轻工、钢铁才是我们最基础的行业。所以,我就觉得我们要大力发展这些行业,是因为我们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不可能超越这样一个阶段,来向西方国家一样,全面搞所谓的低碳经济。

现在谈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一种错误的,我认为是片面的看法,就是要减少,甚至淘汰所谓的传统行业。我认为所谓传统行业,一般都是高能源行业。我觉得在这些行业当中,只有污染的技术,而没有污染的产业。大家知道像造纸这样的行业,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的产业。但是,我们到北欧去看看,北欧可以说是全球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北欧又是全球生产纸张最重要的工业之一。我曾经在北欧访问的时候,看到北欧非常漂亮的自然环境当中,他们仍然在搞造纸厂。所以,我很惊讶,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仍然在搞造纸厂。他们说因为他们有最好的技术,有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有一整套具有环保意识的管理人才和功能。所以,我就觉得并不是这些传统行业注定的污染行业,注定的违背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只要我们能引进先进的环境技术,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而且有一批真正的环境观念的人员和工人来实施,我们的传统行业可以变成低碳行业。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继续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作物的传统产业,农作物的制造业。也大力发展在过去以来,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我们在打压出口的时候,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时,恰恰加强了出口和制造业。这样一个鼓励。在推进4千亿美元的时候,特别强调重整制造业和出口。2009年,奥巴马表示,要增加美国的生产和出口,要使美国的经济重新建立在岩石,而不是沙滩上。奥巴马提出要降低美国进业的比率,要加强传统制造业核工业的类型。2010年1月,奥巴马又在国际资本中,出口五年翻一番的全国出口计划。所以,从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所提出的新的产业结构这样一个方向和看法,美国正在加强制造业的发展,和加强出口的工作。我认为美国加强制造业的工作,对我们不是威胁,应该说是一个机会。因为美国所从事的一些比较优势的一些制造业,比如说航天航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太阳能发动、环保等等,他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欧洲和日本。所以,美国重新强调制造业和出口,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机遇。首先,美国强调出口,就可能放松他一些新的技术,特别是绿色技术方面的出口限制。有利于提高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水平,从而缓解中日之间的贸易落差。而且美国强调制造业的发展,使我们中国的制造业能够进入美国的市场,在美国进行投资。实际上,去年3月份,鲁冠球就作出巨大的投资项目,而得到了州市政府的赞助,免费提供土地,承诺20年不变。所以,奥巴马提出的强调制造业和出口,对我们中国来说应该说有重要的体制。实际上从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来看,美国依然是全球制作也最发达的国家。2008年,美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占22%,而中国只占13%,日本占11%。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的制造业。

今天上午在这次论坛的“高峰论坛”上,许多中部地区的省长都提到提出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我相信,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端的传统产业。产业的转移不可能是转移他们刚刚发展起来的,或者是刚刚从发达国家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产业的转移,就是偏于制造业。当然,现在产业的转移也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在承接的过程当中,比较传统产业的技术产量和附加值。这一点,对中部地区是重大的机遇,也是中部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和部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放弃制造业和传统产业,我们当然要向高端产业发展,但是必须有一个项目发展到基地。就像当年没有井冈山的基地,也不可能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不可能有30年以后改革开放巨大的成果。所以,我认为在江西的基础上应该有清醒地认识。搞低碳经济并不排斥搞传统的产业。如果把搞低碳经济,就应该逐渐减少、淘汰传统的产业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认为是误解的。

关于低碳经济对我们中国的挑战,我认为第二方面改变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面临全球变暖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我认为在这些谈判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的地位,使我们在承担全球气候变暖的义务方面保持权力和义务的平衡。我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中国愿意承担减排的责任。但是,这种减排的责任只能与我们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就像“甲午”谈判中,我们就要坚持我们的地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我们确实要承担其他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承担的义务,但是我们承担的义务只能和我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当时我们坚定中央的方针,守住这样的底线,所以才使得入世以后,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我认为我们中国入世这一条经验,同样适用于产品全球变暖和参加低碳经济交流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因。

最后,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实施绿色技术方面,我们还要更多的强调软的措施。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引进现代的绿色技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我们政府的作风和我们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认为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把发展经济这样的理念落在实处,也有助于我们中国经济文明的建设。否则,在我们的一些地方,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地方确实存在着铺张浪费,形式主义,空话套话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成本的提高,造成巨大的浪费。我认为这是都是跟低碳经济向违背的。有一些说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地对于目前最新的技术,对于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更为迫切,更为有效,更为立竿见影。作为广大的民众,我们更应该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为荣,铺张浪费为耻的风气,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我们在GDP总量上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很重。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来迎接我们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挑战。

总之,低碳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低碳经济有他特定的含义,不能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框,什么都拿进来做。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应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只有适应了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适应这个地方的资源贫富,低碳经济的发展,才可能对个地方和国家的经济作出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清醒的头脑。

来源:华媒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