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供应回暖令业内担心 稀土上游资源整合提速


时间:2010-09-28





  截止9月27日收盘,以包钢稀土600111、广晟有色600259、五矿发展600058、厦门钨业600549、北矿磁材600980、中色股份000758、江西铜业600362等为代表的稀土板块表现格外抢眼。

  2009年初至今

  稀土吨价涨幅近3倍

  其中,包钢稀土、广晟有色更是不负重望地再度勇当先锋,一南一北两大稀土股双双封于涨停,好似正告天下,8月底至9月中旬一波涨幅超60%的稀土永磁行情并未完结,甚至只是一个开始。

  果不其然,消息面对稀土永磁行情的支撑可谓面面俱到。首当其冲的应属中秋节期间,美联储做出维持低利率不变的消息,受此影响,美元指数跌至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79.26,以黄金为主渠道代表的避险性投资再度备受追捧,截至9月25日,期金价格一度突破了1300美元大关,现货金价也高至1299.72美元。

  与此同时,作为与黄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投资品种,这一消息同样维系了主要稀土产品价格的强势,截止发稿前,上海有色金属网的最新价格指数显示,氧化镨价格为21.5-22万元/吨,氧化钕价格为23-23.5万元/吨,金属钕价格为27-28万元/吨,较中秋节前吨价略有上扬。而早在去年底,以“稀土之父”徐光宪一句“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平抑我国购买美国国债风险”的建言为契机,中国稀土终于迎来了初步的成功,主要产品氧化镨钕从2009年初的市价5.9万元/吨升至14.7万元/吨左右,金属钕价格从9.75万元/吨的低位提高到20.95万元/吨左右。短短一年,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翻了2倍有余,而时至今日,这一平均价格更创出近3倍的惊人涨幅。

  并购重组正在上演

  外部稀土供给难短期回暖

  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逐步站稳脚跟,处在定价权完璧归赵的发展态势中,对此,与我国同属全球稀土储量主要分布地的美国却难以按耐住对中国稀土价格增长的恐慌。

  为应对自封稀土矿产,单一依靠进口而造成的尴尬局面,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参众两院纷纷提案,内容直指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稀土供应体系,以符合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民生等需求。然而即便如此,这一提案的光芒最终还是被“美重启稀土产业链需15年”的评论彻底抹杀。而时至今日,公开资料显示,唯一可被认定为美国稀土产业重启步伐的消息,还要追溯到今年年初,美国唯一的稀土矿业公司莫利矿业公司表示,计划筹资5亿美元重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稀土矿。

  包头稀土高新区相关人士就此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部稀土供应回暖让中国稀土业多少有些担心,但即便如此,它国恢复停滞许久的稀土产业链必须耗费长久的时间,何况越发重视稀土资源保护的中国不会再把定价权拱手让人。”

  此外,在国土部对今年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指标89200吨,其中轻稀土77000吨,中重稀土12200吨的调控基础上,9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将稀土纳入重点兼并重组名单,更有媒体援引参与制定《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人士的话称,到2015年,稀土分离企业将由目前的90余家缩减至20家左右。

  对此,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透过媒体表示,中国稀土行业发展方向正是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消除企业间无序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王国珍表示,淘汰落后稀土分离企业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提高环保门槛,尽快出台稀土“三废”排放标准。

  上游资源南北整合正酣

  下游分离整合将至

  至于文中提到的2015年由目前90余家缩减至20家左右的是稀土分离企业,其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而实际上在稀土产业上游,也正是感受稀土价格大涨最为直观的资源环节,正在展开着以五矿集团、包钢稀土、江西铜业等为核心的南北大整合。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有消息称《稀土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完成,并获得国家环保部通过,即将公布。有专家指出,这可能引发80%的稀土分离企业倒闭,如此一来,在十二五期间,稀土产业将经历一个辐射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时代。

  对此,方正证券分析师邓新荣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只要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减,稀土永磁板块的投资价值就始终值得关注。就算在稀土分离环节将展开兼并重组潮,资本对稀土产业的关注度仍然会集中于上游资源,除此以外,处于最下游的稀土产品深加工也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附加值。”

  2009年,在北方稀土首屈一指的重地——包头,包头稀土高新区为掌握战略资源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联合包钢稀土等7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公司。而据上述包头稀土高新区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包头正在积极筹建稀土交易中心、稀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力求通过这一措施促进稀土产业的全面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