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铁矿石市场形势严峻的时候,中国联合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执笔写出了《钢铁宣言》。全面阐述了未来铁矿石市场供需布局关系的演变趋势。
面对中国钢材高消费、低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钢材市场供需平衡关系和市场演变趋势即将发生重大态势变化。又是马忠普以他深刻的市场洞察力和专家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中国钢铁业、钢铁物流业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全面阐述了中国钢铁行业、钢铁物流业和钢铁市场的未来演变大趋势。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已经先后在广东钢铁商会与九江钢材市场联合召开的形势研讨会和中国联合钢铁网与沙钢在张家港召开的市场形势分析会上作了演讲。
这位从鞍钢走出来的国内外著名钢铁市场专家被许多钢铁贸易商称为大师级市场专家。多年来他曾经以新华社特邀经济分析师、新浪财经评论专栏评论员、现代物流报专栏作家、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特邀评论员的身份活跃在钢铁市场研究领域。然而这些称谓只是增加了他肩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每年几十篇市场分析研究文章,许多独到的深刻见解,不仅使他成为影响中国钢铁市场走势的人,也引起国际几家著名通讯社和许多钢铁研究同行的关注。
面对时代机遇、风险与潮流,谋大势者赢天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钢铁物流公司的未来希望。培养和造就优秀员工队伍,是提升企业应变竞争力,增强比较优势,驾驭未来市场演变趋势,迎接钢铁业和钢铁物流模式创新时代到来的重要对策措施。
从这期开始,中国联合商务网将陆续刊载马忠普撰写的《中国钢铁业、钢铁物流业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一、影响钢铁市场的三个重大态势变化
我在《八月钢市考验钢企整体市场智慧》这篇分析文章中,为什么采用这种题目的提法。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外经济运行态势和影响制约钢市因素复杂,而且还在于影响钢市运行态势的许多市场关系,特别是高消费、低增长态势已经悄然形成。这些重大影响因素的态势变化不仅影响和制约着钢材市场演变的大趋势。也影响和制约钢铁企业、钢铁贸易商转变战略经营模式。只有把握这些大趋势,才能真正驾驭钢材市场的演变趋势,才能以战略创新为动力,迎接中国钢铁业和钢铁物流业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对于钢厂和贸易商而言,面对当前和今后世界经济形势演变趋势,钢材和铁矿石市场将要发生什么重大态势变化? 钢铁和流通业发展模式将要发生什么重大态势变化,风险是什么?时代的机遇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几年后,当你的企业在市场大势演变中终于有一席之地,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的时候,你会感到马老师今天讲的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我就讲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和钢铁行业面临重大关系变化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如何以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方式转变为内容,在困境中把握时代机遇和今后市场演变的大趋势,谋求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1、我国钢铁需求高消费、低增长趋势已经显示出来。中国钢铁供、需关系出现的这种趋势将引发钢铁企业、钢铁物流企业发展模式,引发铁矿石、钢铁市场运行态势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2、铁矿石市场关系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和国际铁矿石市场供需平衡关系进入相持阶段,但是这种平衡关系仍很脆弱,不过势态正向着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的方向演变
3、世界经济风险演变趋势特点前所未有。世界经济至少一个阶段内难以再现2008年上半年以前几年的较快增长态势,不过这种态势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
这种重大态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既给企业带来了困难,也给企业带来了特定环境下的时代发展机遇。
1、它决定了钢铁企业整体依靠国内投资扩建谋发展已经没有出路。钢铁企业将进入一个发展战略调整的新时期。以企业重组和走出去发展为重点,拓疆布局。战略经营管理、战略协调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面对发展中国家未来钢铁消费增长趋势,面对铁矿石问题的严峻性,面对国内钢铁高消费低增长时代的到来,钢铁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未来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命运,也影响到中国经济如何走强世界。
2、供需总量关系的相对稳定,决定了市场关系的稳定度增加。中国钢材市场加快了向发达国家市场服务秩序建设的速度。钢材市场在没有重大国际经济发展影响的背景条件下,国内钢材市场只能在大势平稳中震荡波动。当前面临的市场困难将是一种市场常态。这种市场态势也是企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遇。钢铁企业和贸易商需要把握和适应这个大趋势。不能背离市场演变大趋势,把企业盈利发展模式寄托在市场价格的大涨大跌之中。
3、它决定了过去物流业从1亿吨到6亿吨快速增长条件下的贸易商数目急剧增加时代的结束。这种与本世纪初时代经济背景不同的市场供需态势重大变化决定了钢铁企业与贸易商的代理关系正步入产业链建设中。中国贸易商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动力,以转变钢铁物流经营发展方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钢铁物流发展模式正面临重大变革。这也是作大做强钢铁贸易企业的新机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