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能过剩对中国而言早已不再陌生。从1999年至今,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不绝于耳。在中国钢铁业的自身变革更显迫切之际,如何打通未来发展之路,站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获取话语权,将成为影响中国钢铁业未来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站在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湘潭市人民政府顺应产业发展潮流,与华菱集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湘潭,这座钢铁之城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现状】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钢铁产能过剩在中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的文件,正式开始了产业重组整合的漫漫长路。去年开始更是向过剩的钢铁产能密集“开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政府有关部门已发布不下5条抑制过剩产能的禁令。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2087家企业名单,要求列入名单的企业尽快关停落后产能。
但由于钢铁行业中国式的增长模式、地区竞争和市场机构,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局面仍难有根本性改观。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企业产能过剩、竞争无序,整个产业能效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在谈到中国钢铁产能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曾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样下去,中国的钢铁工业是没有出路的。分析当前钢铁行业运行中存在问题,集中反映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滞后之间的矛盾。这也说明加快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钢铁行业的重中之重,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钢材深加工业与下游行业是产业链上相互依存、竞相发展的两个行业。钢铁企业通过钢材深加工产品,可与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这有利于促进钢铁行业的品种开发、质量提高和市场拓展,使钢铁产品向下游延伸增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全世界各大钢铁企业都将钢材深加工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发展对策。在国内,钢材深加工项目,大多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盈利起伏大,形成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的少之又少。缺少面向市场的投资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甚至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钢铁企业的这种不足,恰恰为地方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产业型深加工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思考】凸显优势乘风起航
湘潭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钢铁产业基地,钢铁工业一直是我市的战略、支柱产业,具备深厚的钢材深加工产业基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湘潭钢铁公司以钢丝绳为代表的金属制品就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围绕着湘钢的优质线材发展了一大批线材制品企业。新世纪后,随着湘钢板材的生产和长株潭机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钢结构企业和与机电配套的深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在我市形成了大规模、多品种的蓬勃发展局面。2009年,湘潭市钢材及其深加工产业完成总产值约4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湘钢是全国能生产管线板的六大企业之一,必然对吸引需要该产品的用户来潭投资有较大的吸引力。湘钢及湘钢在省外的一些大客户此前已进行过许多接触和洽商,双方都希望在湘钢周边投资建厂,开展钢材深加工,例如中石油的巨龙集团就与湘钢共同探讨过湘潭进行管线加工的课题,华东的许多紧固件企业曾多次发出到湘钢周边建厂的信息。这些行业及其大企业的进入必然带动该产业的迅速启动。
地处中西部的节点,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必然为我市发展钢材深加工产业带来极大的市场机遇。总体来说,在我省的周边地区除湖北武汉钢材深加工和江西新余金属制品有较大的竞争潜力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的钢材深加工基本上还没有起步,周边省份的建设和发展将为我市钢材深加工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长株潭城市群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长株潭的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与钢材深加工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风生水起,预期至2015年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钢材深加工产业企业的对接和配套,尤其是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基于发展钢材深加工产业的强劲竞争优势,湘潭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钢材深加工确定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根据湘潭市委“22335”工程的要求,至2015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其中钢材深加工产业要达到1000亿元目标,所占比例仍为三分之一,是湘潭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点】政企携手共谋大计
在全国钢铁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必然会遭遇新一轮的洗牌,企业发展转型面临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华菱集团是湖南省最大的钢材企业,“十二五”期间将立足走内涵式、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对钢铁主业继续实施精品、差异化战略,追求产业位置优势。通过对产品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的产业链,每年将有40亿元左右投资钢材深加工产业。并积极与市委、市政府沟通,利用华菱湘钢的优势,扩大在湘潭的投资。
来源:湖南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