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你准备囤货了吗?”——再次成为全国各大钢材市场内见面聊天,彼此问得最多的话。
尽管去年圈内也有同样的疑问,但2007年之前更多的人在关心:“今年你准备囤多少货?”
而如今,“谁都不能打保票的告诉你该囤还是不该囤”,特约市场评论员也陷入了少有的迷茫。
囤与不囤?
去年年底,老赵听同行说,年后市场钢价肯定会有大行情,就进了些货,但没想到,货没出完,行情就跌了。“单单这一把,我们就赔了三百多万元。”面对笔者追问,老赵一脸无奈地道出那段往事。
后来等开了春,矿石行情一再推高,业内又在猜测行情,认为成本上升了,价格还会重新上来,为了挽回损失,老赵赶快又囤了一批钢材,可没等正式签订供货协议,价格就又掉下来了。
现在透过老赵的眼神仍可以察觉出那段阴影。他对于年底囤不囤货已陷入两难的境地。他说,“我们总是跟不上节奏,对于价格的判断总是慢上半拍,行情也像是中了邪,总是赶不对。”“万事均有利弊的一面”。面对上述复杂情形,或许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看待。
有着多年预判与研究经验的余彩兵告诉笔者,“囤货有囤的道理,不囤货亦有不囤的道理,钢贸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加以判定,不能为逐利而逐利,从而迷失方向。”
在他看来,现在选择囤货的目的无非有三点:一是规模不大或有固定需求的企业想保证资源;二是赌行情,期待年初有行情,现在低价采购,等价格上涨后再卖出,从中获利;三是年底银根都要收紧,适当加大库存,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在银行融资;四是保障招标采购的单子享有优势。
而选择不囤货的理由也不乏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固有销售渠道中,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低价采购,加价卖出,锁定利润,减少风险;另一方面,在市场涨跌幅度不是很大的过程中,可以让手中保有充裕的现金流,当遇到大行情的时候再来及时采购建库。
冬储“险恶”
市场变化莫测的今天,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的暴利时代确实已经过去。随着钢材期货上市、国际原材料市场定价话语权的薄弱显现,近两年带给钢铁业更多的是经营风险。“前几天还进了几十吨的货,本以为钢价会继续涨上去呢,不料希望再次破灭。”与老赵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井泉近日告诉笔者,按照往年传统,钢价在持续震荡后,定然会进入上行通道,但这一轮上涨周期出乎意料的短。
11月19日,据国内知名钢铁现货交易平台最新监控数据显示,国内钢价在历经近一个月的横盘之后,进入11月出现了连续两周的大幅上涨行情。其中,11月10日,西本钢价指数最高报价在4620元/吨,创下年内新高水平。
但好景并不长,上周(11月15~19日)国内钢价再次出现下跌迹象。其中,11月18日,西本钢价指数为4560,跌幅为0.22%。
在西本新干线首席分析师刘秋平看来,这与当前需求不无关系。她分析说,当前华北钢材市场面临着最后的疯狂,即将进入淡季;华南正在亚运,需求受限是一定的;华东以及中部区域需求尚可;西南以及西北区域主要问题还是在供给受限。
不仅如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近日在马鞍山的一次会议公开透露,随后原料和运输价格上涨,未来钢铁企业成本压力仍会加大;而钢材价格的高位波动,钢铁业利润率也会降低,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钢铁市场风险。“等这波价格到顶开始跳水后,再准备进货,开春应该每吨能获利500元以上”,尽管业内深知目前的价格趋势酝酿着高风险,但仍不乏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大胆预测。
为此,有业内专家表示,想囤货不敢囤,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心动而不行动,估计进入2011年确实会有机会,因为流通不订货,钢厂也会真实减产;但如果大家都把心动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话,接下来的市场在泡沫助推下,现货市场又必然遭殃。
期货套保
事实上,钢铁贸易商在为年底“囤不囤货”艰难抉择的同时,更多的小型钢贸商还在为“被订货”担忧。
他们正是上述提到的为保证资源,获得钢厂常年代理权而必须订货的那一拨。“不论年后市场行情如何,我们的囤货是对是错,我们均没的选择。”沪地一小型钢铁贸易企业老板在宁德上海商会年会期间如是说。
事实上,随着近两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深入,越来越多钢贸企业开始接受期货、电子盘等远期交易的套保功效。
江苏省工商联钢贸商会会长徐新谈道,自钢材期货挂牌上市后,钢铁金融属性逐渐增强,包括钢厂、钢材贸易企业和钢材下游需求企业在内的多方力量均参与到了期货市场。因为远期合约交易,不仅可以做到发现价格、稳定市场运行,还可以很好地规避市场风险。“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产生的原动力”,上海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君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钢材期货上市的初衷就是为贸易商解决钢价涨跌无序提供保障。
他介绍,所谓套期保值就是买入卖出与钢材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待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买入期货合约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不仅如此,贸易商还可以利用期货与现货的结合将企业利润锁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当然,套期保值固好,但钢贸商亦不能一时头脑发热,选择“被迫”进入期货市场。
上述分析人士同样表示,此时钢贸企业往往希望能够通过期货市场来降低采购成本或者增加销售收入,或者说希望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这在无形中就产生了追求期货市场盈利的片面心理,从而违背套期保值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
而避免这一误区最好的办法就是,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套期保值效果评估机制,从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来综合评估套期保值效果。
来源:现代物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