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将是中国钢铁业布局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18日在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网"年会上说,国内一些内陆地区一半以上钢产量要向外调,一个趋势是向"沿海、沿江"发展。
据骆铁军介绍,有关钢铁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正在制订之中,"大的投资方向"正在进行研究。钢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思路是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三结合",技术改造是前两者的支撑点。在技术改造中,要对一些钢厂实施搬迁和布局调整。
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的粗钢产量预计可达到6.3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以上。在总量庞大的背后,是布局的严重不合理:目前,除了西藏外,我国的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钢铁企业,其中部分位于缺水地区。70余家主要钢厂中,半数以上位于省会和大中城市附近,愈来愈受到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骆铁军说,"十二五"将是钢铁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在山东、河北等地,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要输往华东和华南市场。而在广东,其钢材需求每年达5000万吨,而自产钢仅为1000万吨。这样的布局需要调整。他特别提到了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项目,认为"这样的布局调整项目应该尽早启动",不仅可对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对东盟市场形成辐射力。
在东盟市场的范围内,韩国浦项等钢厂已有投资的计划,未来这一地区的钢材市场竞争将会很激烈。中国钢厂"早一点形成辐射力,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更加主动"。
在与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相关的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领域,骆铁军也透露了一些新的想法。他说,4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等落后产能必须淘汰,但不是"硬性淘汰",要给它出路。淘汰落后的落脚点是调结构,而不在于"总量",总量是由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的。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能既要建立新高炉,又"舍不得"淘汰落后产能。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一定要处罚。
他说,钢企重组只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方式和渠道,是发展方式的选择,"不是目的"。其实,企业重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关涉资产,更关系到文化和布局。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有关钢铁业集中度的把握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和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设立的60%的集中度,已是"相当高的比例"了。
来源: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