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从普遍“技术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到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都属世界一流水平;从“高附加值产品在产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到大宗普通钢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市场所需高端品种绝大部分都能提供。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产学研联合攻关,我国钢铁工业今非昔比,不仅悉数突破了制约自身发展的诸多技术瓶颈,更初步走出一条高性能—低成本—减量化—低排放—可循环钢铁材料技术与产品支撑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路子。
新世纪之初,我国国民经济诸多产业门类大而不强的“通病”,在钢铁工业体现得极为典型——产能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品种依赖国外。而现在,“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存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干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作出如此总体评判。
干勇介绍,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比例很大,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马钢、邯钢等大型企业,装备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他同时表示,在我们每年7亿吨产能、6亿多吨产量的巨大规模中,不可能都是高水平,还是有结构调整的问题。
据了解,作为钢铁工业工艺水平重要标志之一的连铸比,10年前,我国不到70%,发达国家则已经超过90%;如今,我国在95%以上,跟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德、日、韩等国不相上下,而国际平均水平为80%多。
另一项重要指标——吨钢能耗,10年前我国为1.29吨标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40%;如今虽然整体上还有5%—10%的差距,但我国大中型企业平均为650—660千克标煤,已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大型企业则与发达国家水平基本相当。其中,宝钢的吨钢能耗为712—713千克标煤,稍高一些,“是因为它的深加工链长”。
而在当年最受制于人的产品品种方面,我国的中低端钢铁材料大宗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棒线材已具备全品种和全规格覆盖能力,产品质量和成本具有国际竞争力;板材随着近年建设的热轧板和中厚板产能的投产迅速崛起,目前已基本具备大部分品种和规格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在高端品种方面,“标志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汽车面板和高级管线钢(X80)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因为从2009年起,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就已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面板已经是切实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量大面广产品,不可能总是依赖别人;同样,大口径高压力远距离油气管道用钢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成功建设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对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长输管道大发展也深具意义。
与此相应,在高端制造业,包括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模具钢等用途广泛的通用特殊钢品种方面,我国特钢企业在气体含量控制、夹杂物控制、淬透性带控制、工艺经济性优化、等向性控制等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在能源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批量建设600℃蒸汽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能力,并已实现了580℃蒸汽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关键钢铁材料的全面国产化,正在开展600℃蒸汽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关键钢铁材料全面国产化技术攻关;已基本掌握以CPR1000为代表的二代半压水堆核电机组建设用钢铁材料技术,正在对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建设用钢铁材料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在国内正加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大型船舶、跨海大桥和海洋工程设备(如海上采油平台)等各种高强度高韧性用钢方面,我国也都已经或正在具备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
此外,无法从国外获取的国防系统用钢,我国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基本满足了航空、航天、兵器、舰船和核工程重点型号建设用先进特殊钢的需求。
当被问到10年如此巨大进步是如何做到的,干勇分析,首先是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需求的强劲拉动:国内钢材需求量多年以5000万—1亿吨的规模递增,全世界只有我国有新建5000万吨以上产能的可能。在这过程中企业投资巨大,新建产能都用最先进装备,迅速提升了工艺技术水平。其次是经过几十年积累,在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行业技术瓶颈认识和突破的能力。而钢铁业的产学研联合,在各产业门类中堪称典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6年成立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是国内第一个产业创新联盟,由业内实力最强的二院、三高校、六企业组成,对行业技术创新起了巨大作用。第三是有一批学术带头人,以徐匡迪、殷瑞钰、翁宇庆为代表的院士群体把握了行业技术创新的大方向。
干勇强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普通钢(包括棒线材、板材和管材)的生产能力均已过剩,特别是线材产能严重过剩,这当然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超过7亿吨产能、6亿多吨产量中,有50%以上用于以住房为主的建筑业,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围绕建筑及其辅助产业的钢铁材料消耗仍是巨大的。“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促使我国钢铁企业从规模效益型向技术品种型转变,这是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必经阶段”。
在普通钢产能过剩的同时,一些高端品种,如冷轧硅钢片中的部分顶尖产品,还有少量进口,这当然不算什么问题,因为即使最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干。但干勇估计,明年我们就可能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此外,一些超高强度钢材、顶级轴承(如高铁车轮用轴承)等,我们还有差距,有待“十二五”期间在装备、工艺技术、产业流程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干勇预计,“十二五”实现这些突破,应该没有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瞿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