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注定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月2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665亿吨,同比增长9.3%,连续15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一。这一年,在国务院发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激励下,我国钢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直接支撑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使我国在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自主创新加快自身升级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工业中的战略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世界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格局下,我国钢铁业经历金融危机后,存在的一些诸如产能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指导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当年的主旋律。
为适应发展节能环保型钢铁产业的要求,我国钢铁企业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加大研发力度,开发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新技术。高炉渣是高炉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渣,也是钢铁企业最多的冶金渣资源,占工业固废总量的41%,对高炉渣的处理是长期困扰钢铁企业的一大难题。2010年,宝山钢铁公司自主研发了新一代渣处理技术,具有生产安全化、连续高效化、环保资源化的特点,实现了渣处理工艺的废水零排放,蒸汽含尘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企业将相关技术提交了40件中国专利申请,完成了专利布局。
一系列政策为推动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增添了动力。2010年,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与《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对钢铁企业在环境保护、能耗、生产规模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并提倡以自主创新解决这一问题,这对改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促进淘汰落后、推动兼并重组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我国众多钢铁企业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优先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关键技术专利及重大技术专利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专利技术项目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大量资源节约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专利相继得到应用,推动了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确保了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
创新成果支撑产业发展
钢铁业一直以来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航空、卫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端钢材,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也需要新型钢材。2010年,随着我国高铁、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对特殊品种钢材的需求上涨。
为适应市场需求,有关单位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010年,首钢、宝钢、鞍钢等国内钢铁企业积极研发、不断创新,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鞍钢,2010年自主研发的时速380公里高铁专用高速重轨,为我国的高铁事业腾飞提供了支撑;自主研发的核岛关键设备试验用钢替代进口,锻造出第三代核电站主要管道锻件,促进了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化和关键设备国产化;高性能汽车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同比提高34.9个百分点。鞍钢全年提交1069件专利申请,589件专利获权,以此开发新产品666万吨,新产品比例高达28.9%,效益显著。
“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破解钢铁产业发展难题,提升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选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家邓崎琳表示,近年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钢铁产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我国钢铁业产量连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并在知识产权支撑下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产业界彻底摆脱金融危机影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钢铁业国际市场未来更加激烈的技术竞争,“十二五”如何发展成为摆在钢铁产业面前的课题。“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仍是‘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面对已打下的良好基础,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要通过落实产业振兴政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短缺关键品种,全面提高钢材实物质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力争“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更大提高。
来源: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