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抗通胀:有色金属 不畏调控遮望眼


作者:张颖国    时间:2011-02-11





  有色金属 不畏调控遮望眼

  尽管在春节期间,国际大宗商品持续强势,铜、锡等有色金属价格更是接连创出历史新高。不过受央行加息的拖累,节后有色金属板块个股的表现不尽预期。分析人士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多数有色金属价格在通胀过程中会持续上涨,板块表现好于大盘。有色金属的盘整是很好的买入时机。

  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高

  资料显示,自2010年3季度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高。春节期间,LME铜、铝、铅、锌、锡、镍分别上涨了2.1%、1%、1.9%、3.4%、2.7%、3.8%。其中锡和铜,更是受供应不足担忧,连创新高。LME 铜突破10000 美元大关,LME 锡突破30000 美元大关。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员薛峰指出,预计2011年全球铜消费增长5%左右,而产量增长依然徘徊不前,全年铜短缺预计将超过50万吨,上半年铜价有望触及11000美元/吨;而全球锡市场预计仍将继续受益于产量下滑、需求旺盛的支撑,特别是印尼,若对生产、出口采取进一步抑制措施,锡价涨幅将超预期。铜、锡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不断增强。

  其实,进入2011 年以来,除铅以外,主要基本金属价格都有不俗表现,有关机构统计显示,截止2月6日,锡、镍分别上涨了15.90%和14.54%,铜、铝都上涨3.83%,锌、铅价格分别上涨1.88%和下降0.99%。

  中金公司研究员蔡宏宇指出,目前正面的美国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稳健,中国PMI 数据反映内需依然强劲,基本金属需求前景向好;而铜、锡等受供应瓶颈影响,价格有望得到良好支撑,并带动其他有色金属上涨。此外,国家收储、资源整合及对战略性资源的重视有望支持小金属价格稳中有升。

  东方证券杨宝峰表示,2011年以来,受货币紧缩预期,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大部分股票跌幅高达10-20%,但期间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仍维持高位,部分品种甚至在持续创新高,比如基本金属中的铜和锡,小金属中的稀土,钨,锑,钽等。而新年以来的调整,消化了很大部分的估值压力。农历年后央行再次加息,预计短期有色金属板块仍将继续盘整整固。但经过调整,部分有色金属品种的估值已经具备吸引力。

  通胀提升有色行业业绩

  影响有色金属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美元汇率和通胀预期等。1月份国内PMI至52.9%,延续了12 月份的下降态势,不过从分项指标看,新订单指数下降不明显,而采购以及进口指数有明显上升,反映内需依然强劲。PMI数据显示内需保持平稳,购进价格上扬,短期通胀压力继续上升。

  业内研究员表示,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强势,及通胀压力的增强,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将不断向上游制造业产品传导,有色金属价格将会出现明显的上涨,从而带动利润上行。与此同时,随着通胀上行,有色金属原材料价格呈上涨趋势,这样一来,前期的原材料存货将成为上市公司利润的“蓄水池”,既稳定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生产,又降低了当期成本、有助提高利润。有色金属股震荡盘整未跟随其产品价格的上涨是提供了买入时机。

  历史数据显示,通胀上升阶段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往往会出现显着上升。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全球经济持续走好以及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2011年特别是上半年有色金属价格将获得需求提升和成本涨价的双重驱动,企业利润有望大幅提高,从而推动股价上行。

  目前仅有少数有色金属股公布了年报,从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来看,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好于去年同期,从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以及销售毛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上看,同比均有所上升。

  从近一两年的情况来看,有色金属价格在经历了金融危机重创下的暴跌后,2010年在政府加大收储进口、流动性充裕及通胀预期等四大主要因素轮番驱动下,有色金属价格与板块开始经历强劲反弹。

  加息难掩个股表现

  春节期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铜等有色金属价格更是历史新高迭创,但是在央行加息的影响下,有色股未能像预期的那样出现上涨行情,反而大幅下跌。分析人士表示,尽管加息可能会压制大宗商品的价格,对A股有色股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板块业绩走好的背景下,仍然看好产品上涨预期较强的江西铜业等个股的表现。

  券商研究员指出,在金属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2011年主要有色企业的盈利都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期有色板块的调整,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紧缩政策的担心以及金属价格持续上涨的怀疑,随着此次加息,对紧缩政策的担心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加息后金属价格的表现也将会使得市场缓解对金属价格的“恐高”情绪,有利于提升有色板块的估值水平。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分析师贺国文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通胀形势同样严峻,退出政策的预期正在加强。但这些紧缩政策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金属的供需格局,不会改变金属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首先,退出政策是以实体经济的复苏为前提的,并不会大幅的降低金属的需求增速,相比于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供给,需求的增长都会加剧金属供应的紧张程度;其次,相比于其它资产,大宗商品以相对确定的基本面依然能够获得资金的青睐,不会在紧缩政策中首先受到冲击。

  业内人士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的退出晚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流动性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相对充裕的;国内方面,虽然货币政策有所收紧,但宏观经济稳健的目标使得信贷规模不会显著收紧,由此带来的金属投资需求也对金属价格有支撑。

  个股点将台:

  江西铜业600362

  1月31日,江西铜业发布公告称,2010年度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大幅上涨,预计2010年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23.49亿元增长90%-110%。以公司目前总股本34.63亿算。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在1.4元左右,市盈率30倍不到。此外,国金证券分析师贺国文表示,在铜价10000美元/吨的价格下,江西铜业每股收益可以达到2.25元,目前2011年市盈率不足20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

  据了解,江西铜业是国内铜企里面资源储量及产量、自给率最高的,相对铜价盈利敏感度高。目前公司投资海外铜矿项目建设顺利,预计明年即可投产,将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此外公司现有德兴、城门山等矿山技改工作稳步推进,公司资源自给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各主要产品和副产品价格均处于上行通道中,将有望使公司业绩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券商点评:华泰证券601688,股吧研究员刘敏达表示,公司资源优势明显,目前查明资源储量约为铜金属1131 万吨,黄金362吨,银9689吨,钼27.5万吨等,海外还拥有阿富汗艾娜克铜矿25%和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40%的股权。丰富的资源将保证公司自产矿的产量,进而保证了公司盈利对金属价格上涨的高敏感性。给予公司目标股价59元。

  厦门钨业600549,股吧600549

  厦门钨业在1月22日发布业绩快报显示,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3.21%,不过公司依然录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65.58%,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52元。对于公司去年4 季度出现的业绩下滑,券商分析师表示不担忧,首先,从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第一批钨品出口配额来看,并没有出现下降;其次,钨价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最后,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钨业务还将受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带动。

  分析人士指出,公司是钨业龙头,具备资源、技术及市场优势,产业链一体可充分享受钨行业向好带来的利好。此外,福建作为国内主要稀土产区之一,未来福建省政府很可能把全省6个采矿权都交给厦门钨业。厦门钨业有望在福建稀土整合的过程中一家独大。

  券商点评:兴业证券601377,股吧分析师罗人渊表示,公司去年通过拟由全资子公司长汀金龙稀土出资收购珠江光电100%股权。珠江光电原控股股东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掌握稀土深加工的先进技术,收购将为公司带来掌握稀土深加工的绝好契机。而在国家政策低下,未来钨精矿价格和稀土价格仍将震荡上行,预计公司2011、2012年每股收益为0.78、1.01元。

  锡业股份000960

  受益于锡价走强,锡业股份000960,股吧曾在三季报中,预测公司2010年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5.56%-160.44%。马来西亚最大的锡矿商马来西亚冶炼公司估计,在2013年之前,锡市仍存在供需缺口,并称锡价有可能上涨至每吨40000美元。2010年,期锡是LME交易的六个基本金属中涨幅最大的一个,近期锡又创出300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公司业绩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资料显示,锡为稀缺金属,近20年业内在锡矿勘探方面投入少,没有重大锡矿发现,而废锡的回收难度也很高,锡原料供应增长有限;加之锡的生产高度集中,锡业股份等前四个生产企业的精锡产量就占总产量的五成,主要产锡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市场供应量。锡的稀缺性和生产的高集中度导致锡的供应量在未来几年难以有大幅度增加。锡价上涨预期比较明确。

  券商点评:国泰君安分析师桑永亮表示,锡己被国家列为五种产量控制金属之一,未来产量受限制,难有明显增长。而从最近十几年储量看,锡的新矿山发现速度低于开采速度,全球储量逐步下降。供需面逐步趋紧推动的锡价上涨以及公司本身的外延式增长,将是公司股价上涨的有利因素。在大盘稳定后,公司股价大趋势应该是向上的。年底目标价在40元以上。


来源:投资快报 作者:张颖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