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中国必然处于弱势,这是由双方供需关系决定的,很难通过谈判来解决。”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现中钢协特邀首席分析师罗冰生,在宣布从中钢协退离的第二天即对笔者表示。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宣布人事变动,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与秘书长单尚华均卸任。未来数年中钢协会长将由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和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轮流担任。“现阶段三大矿山与中国各个钢厂分别接洽谈判,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方谈判协调机制已经消失。”罗冰生说。
所谓中方谈判协调机制,即全国主要钢厂统一协商,中钢协全面协调,宝钢作为中方代表直接参与谈判的谈判机制。罗冰生称,“近年来,中钢协在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局面。”而随着中钢协人事变动完成,新的谈判机制也随即诞生。不过,“企业分别接洽”谈判制是否能为中国钢铁行业带来新的转机,却仍是未知数。
供需鸿沟成就价格上涨预期
“目前我们只敢接三个月以内的订单,同时合同里还要约定每15天调整一次价格,翻来覆去的价格谈判占去了企业大量的精力。”居于钢铁产业链下游的华夏格兰SinoGrinding总裁彭湃告诉笔者。
事实上,在中国铁矿石统一谈判机制被抛弃的大背景下,华夏格兰的遭遇是不少企业的真实写照。进入2011年,铁矿石供需双方的布局进一步强化了“需大于求”的状态。
3月2日,来自印度的消息显示,为抑制铁矿石出口,保护国内铁矿石资源,印度政府宣布对粉矿和块矿出口关税上调到20%。
国际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上调虽然涨幅不大,但在国际铁矿石价格一再创下新高的背景下,此举无疑是给供需关系已面临相对紧张的全球铁矿石市场再次雪上加霜,并有可能给巴西、澳大利亚等其他铁矿石出口国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
除了国家政策对铁矿石供应市场的影响,矿山生产企业在短期内也有收紧供应的倾向,来自首钢最近一期的信息简报显示,“力拓就称其第一季的铁矿石装运有可能受暴风影响,二季度或涨价34%。必和必拓则一方面以断货为压力,另一方面力推其月度定价的机制。”
而需求市场,却正在与铁矿石供应市场形成截然相反的态势,来自国际钢铁协会的消息显示,1月份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3%至1.19亿吨。罗冰生告诉笔者,“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346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99.2亿元,增长了6.1%。”
“正在拉大的供需缺口,给已经飙升至200美元一吨的铁矿石又加一把烈火,也成就了金融资本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彭湃分析说。
彭湃曾在五矿集团工作,负责海外业务,对铁矿石行业有近20年的经验,他告诉笔者,“在早年,我国钢铁产量在3亿吨以下的时候,到国内开展业务的矿山企业中国代表们,要跟在中国钢铁企业的屁股后面推销,而短短几年,中国钢铁产量由3亿吨一跃而至6亿多吨,对铁矿石的需求量陡然增加,不但改变了海外铁矿石企业几十年亏损的状态,更改变了双方谈判的位势。”
“在铁矿石市场,供需关系是大势,如果这种大势不改变的话,价格就很难回落,我们也很难掌握价格话语权。”
的确,2月底,在各铁矿石巨头强行推动月度定价的时刻,必和必拓宣布:全球铁矿石价格仍将强劲两年。
季度、月度定价并非没有机会
目前,虽然还没有官方正式确认中国铁矿石统一谈判机制的破裂,但三大矿山已经开始与中国各个钢厂分别接洽贸易,并推动季度定价和月度定价。那么,“统一谈判机制”、“企业分别接洽贸易”,哪种方式对中国企业的采购价格更有利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我个人很看好由钢铁企业牵头进行的谈判,因为企业在利润驱动下才能真正从大环境的研判中做出未来的价格预期,宝钢当年牵头谈判曾饱受诟病,因为为了及时迅速达成谈判,它答应了对方的加价要求。事后来看,这种加价相对于实际价格的涨幅空间,宝钢的决策是英明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当年舆论对宝钢进行了攻击,导致后接手谈判的中钢协在谈判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舆论的压力,真正的商业之道反倒退居其次了。”上述人士认为,“中钢协谈判的问题在于迫于舆论压力,对核心问题一拖再拖,错过了好的时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