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会就金融监管齐发声 双支柱调控框架日趋清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27





  针对金融监管问题,在10月19日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进行讨论时,一行三会等金融系统代表纷纷表示,要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并进一步强化金融业监管,坚决抵御并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
 
  “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在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要引入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阐述了在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大背景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易纲指出,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以稳定物价为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过膨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的物价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既保持币值稳定又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作用。
 
  当前,为了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与国际金融组织都开始着力构建的调控框架。易纲表示,中国较早探索与实践货币政策及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具体而言,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
 
  二是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回顾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趋清晰。
 
  事实上,早在2009年,央行即开始研究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对信贷投放实施宏观审慎管理;自2016年起央行开始实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搭建的政策框架逐步成型;中国人民银行今年2月对外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离不开宏观审慎政策及货币政策的配合,需要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完成“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
 
  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今年2月初谈及货币政策思路时称,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支撑,反过来,适度的货币条件也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者可以实现互补和促动。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近年来央行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而开展的有益探索。从此前的实践看,“双支柱政策框架”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而不断完善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既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有效传导提供了有力支持,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闻)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