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意见领袖告诉你,中国到底能不能实现普惠金融?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13





  截止目前,“普惠金融”一词已连续三年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同时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特别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把普惠金融拆开来看,首先是金融供给全面覆盖,实现普惠金融的“普”,随着供给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实现“惠”。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普惠金融就是供给侧改革在金融领域最直接体现。
 
  我国金融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大量小微企业、贫困人口游离于传统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范围之外。或因无利可图,或因风险不可期,“大机构”不愿做“小生意”,客观上未能对有金融需求的客户实现服务全覆盖,服务实体仍存短板。
 
  近年来,新金融机构应势而起。金融科技的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推动了普惠金融实现从概念到落地这“最后一公里”的真正突破,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红利。
 
  弥补传统金融缺位
 
  在这个不能缺少金融的世界里,中国仍有近8亿人因缺乏征信记录无法享受银行贷款,我国贷款零售市场存在较大“市场空白”,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农业人口难以获得合理有效的金融服务,而这部分“金融弱势群体”恰恰又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群体。
 
  践行普惠就要做到拾遗补缺。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以下简称“平安普惠”)立足于服务广大小微型企业和个人客户,不断加强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推广,以创新的科技和完善的风控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
 
  让每一个人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是普惠金融的价值,也是平安普惠推出一系列信任借贷的初衷。作为普惠金融的最初形态,小额信贷这一最普遍、最重要的微型金融产品形式,以“草根”式的金融服务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快速发展,平安普惠在综合实力、公司治理等方面已成长为金融行业专业典范。目前,平安普惠拥有规模可观的线下服务团队,分布于全国276个城市,线上近6000人的远程销售服务团队7×24小时为小微型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专业的借款服务,强大的外部商务合作能力,构建借款生态系统。截止2017年8月,平安普惠已累计服务554万客户。
 
  实现“普”与“惠”两条腿走路
 
  毫无疑问,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蕴藏巨大潜力的普惠金融蓝海市场已然形成。作为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新金融机构如何实现“普”与“惠”两条腿走路?
 
  作为普惠金融的初行者,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平安普惠构建了APP平台,彻底颠覆了传统金融的繁琐借贷流程。借款人申请借款已经完全不需要跑这儿跑那儿,递交一叠征信资料去证明“你就是你”,而是在客户授权后利用第三方大数据征信系统便可智能捕捉客户的“可信任之处”作为其借贷资质,甚至描绘出其金融数据画像,完成风险定价、合理放贷的审批过程。
 
  和传统信贷流程不同,平安刻画客户的信息主要分五个维度。一是和银行所需获取的同样的征信信息;二是包括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在内的客户资产信息;三是和小微业主相关的经营信息;四是包括网购、话费在内的客户行为信息;五是像用户月收入这样的身份信息。“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维度,通过数据库可以把各维度的信息综合运用,把原来不能做的业务变为可能。”
 
  随着智能科技大范围运用到金融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客户申请借款如“行云流水”、“云淡风轻”般轻松简单。可以预见,科技驱动金融的新发展,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及涉农商户融资难问题,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唤醒“沉睡的资金”,切实改善金融市场有效供给短缺的现状,从而推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普惠金融之路任重道远。今天的金融成本效率已经发生极大改变,未来要用“望远镜”来看普惠金融的发展,打开思路,把市场真正缺失的问题看得更深一些,践行信任为驱动的新型普惠金融。
 
  转自:中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