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歌猛进后,我国规模庞大的资产管理业务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规范期,而这得益于监管部门改变原有“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思路,联手出击堵截监管套利。
央行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如何促进资管业务规范发展开设专栏,深入分析当前资管行业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明确了对未来资管业务监管的六大举措。这或许意味着,备受市场关注的资管新规或将于近期出台。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由央行牵头“三会”正研究制定资管新规,旨在统一资管行业的监管标准,避免监管套利。目前我国资管业务主要包括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基金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保险资产管理计划。此外,除金融机构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外,非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发展迅猛,以余额宝为代表通过互联网金融渠道吸引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根据央行测算,截至去年底,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达60多万亿元。
在监管部门看来,规模如此庞大的资管行业,目前存在五大突出问题: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但实际上,上述这些问题都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各金融子行业监管标准的不统一。最显著的表现,则是由于各金融子行业在投资范围、资本计提、杠杆限制等方面要求不同而存在套利空间,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通过多层嵌套、层层加杠杆等方式做大收益。但同时,这种同业链条的无序拉长,也带来了底层资产看不清、杠杆过高、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对资管业务的监管迫在眉睫,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各金融子行业对资管业务的监管标准,包括投资范围、同类产品的杠杆率等。其次,加强对所投资产信息的统计,按照穿透原则,掌握底层资产的投资情况,摸清底数。此外,通过设立相关的监管政策,要求机构缩短同业链条,消除不必要的多层嵌套,抑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等脱实向虚现象。
不过,单靠上述强监管的措施来规范资管业务发展,并不能完全实现促进资管业务良性发展的目的,毕竟市场和监管之间历来都是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若想实现资管业务规范健康的发展,根本之举还是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本质,加强风险自担的投资者教育,打破刚性兑付,而这则是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