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机构连续4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债券通热度降温


来源:证券时报   时间:2017-07-20





  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境外投资者的青睐。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最新公布的6月份债券托管数据显示,境外机构6月份共增持人民币债券361.29亿元,这已是境外机构连续4个月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且6月份新增规模创年内新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中国债市回暖、中美利差进一步走扩,以及人民币汇率企稳,都是促进中国债市吸引力提高的主要原因,预计未来两三个月境外机构还会延续增持人民币债券的态势,但境外机构的增持节奏一方面需要关注债券市场开放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则需关注国际主流债券指数对在岸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情况。

  人民币债券吸引力增强

  境外机构在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券种选择上,依旧偏好利率债。数据显示,6月份境外机构共增持利率债304.73亿元,占6月份境外机构人民币债券增持量的84%。其中,增持国债规模最大,单月就达200.71亿元。

  招商证券研报称,国内债市乐观情绪感染境外机构、中美利差进一步走扩,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都是近几个月来境外机构加强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6月相关部门推进监管协调的思路逐步清晰,且央行在6月初即操作投放4980亿MLF对冲全月到期量,体现出对季末流动性的维系,资金面呈现出前紧后松的局面。以上两者激起6月份国内债市的乐观情绪,债券收益率整体趋于下行。

  从中美利差的角度来看,由于5月份美国相关经济数据的疲弱导致美债收益率处于低位震荡,人民币债券的相对优势更加突出。6月份中美利差平均水平约为138个基点,相较上月进一步抬升7个基点。

  上述报告还称,自中间价定价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人民币汇率在美元指数走弱的背景下得到逐步修正,贬值预期也趋于减弱,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的预期汇兑损失以及相应的外汇风险对冲成本均有所降低。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钟汶权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企稳是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最主要原因。去年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导致一些境外机构减持人民币债券,但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企稳,境外机构汇兑成本也随之下降,使得境内债券的吸引力增加。

  “尽管人民币加入SDR后,从长期看会利于境外机构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但短期看,境外机构选择何时增持人民币资产,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民币汇率。”钟汶权说。

  按照上述分析,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两三个月境外机构还会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称,尽管监管部门会加强监管协调,下半年流动性会维持不松不紧的中性环境,但金融去杠杆会持续推进,而金融去杠杆是维持人民币汇率坚挺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外部环境看,下半年欧元走强概率高,而美元指数可能继续走弱,年底前人民币汇率也会较为稳定。

  此外,尽管自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市以来,利率债一直是其投资的主要券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偏好利率债外,面对高收益率水平的吸引,境外机构6月份显著增持同业存单,新增规模达92.5亿元,创今年以来新高。

  钟汶权认为,同业存单毕竟是金融机构发行,风险较信用债低,且6月由于银行面临季末流动性压力冲击,普遍发行高收益、期限短的同业存单获得流动性,这对境外机构来说投资收益较高,具有较强吸引力。

  债券通热度降温

  “债券通”开通后,也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债市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不过,根据上清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债券通”除开通首日交易火爆外,截至目前日均交易热度显著下降。

  “债券通”于7月3日正式开通,开通首日达成交易70.48亿元,其中以买入交易为主,金额达到49.04亿元。但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首日后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渠道交易相应人民币债券的热度显著下降,开通之后的日均结算规模仅为2.61亿元。

  钟汶权表示,据其了解,“债券通”开通首日主要是中资境外机构在通过这一渠道进行交易,而外资境外机构目前仍处在准备、熟悉这一新渠道的过程中,所以开通初期不可能带来大规模的国际资金流入。

  另一个导致目前“债券通”交易热度不高的原因,则是中资美元债的替代效应。钟汶权称,此前就已有不少境外机构通过直接入市的方式认购国债,相比之下,“债券通”的开通会增加境外机构投资境内人民币信用债的便利,但由于7月以来中资企业在海外发行美元债出现放量,境外机构目前更倾向于直接投资中资美元债,所以导致“债券通”短期内交易热度不高。

  招商证券研报也认为,“债券通”开通初期不太可能带来大规模的国际资金流入,不应过度高估“债券通”在短期内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利好效果,其政策效应将在中长期才能得以体现。“债券通”能否吸引境外机构显著加快配置人民币债券,一方面需要关注未来我国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的政策发布;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国际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对在岸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情况。(记者 孙璐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