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金融时代,金融业标准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一改以往由金融业机构单独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套路,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上升到了国家整体战略层面。这预示着,“十三五”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体系建设有了真正统一的“国标”,这为推动金融业经营朝着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新金融时代,金融业标准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一改以往由金融业机构单独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套路,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上升到了国家整体战略层面。这预示着,“十三五”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体系建设有了真正统一的“国标”,这为推动金融业经营朝着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三五”金融业标准体系建立的一揽子措施。一改以往由金融业机构单独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套路,《规划》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上升到了国家整体战略层面。这预示着,“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体系建设有了真正统一的“国标”,更具公正性、权威性和国际性,这为推动金融业经营朝着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毫无疑问,我国正大步迈向新金融时代,金融发展必须标准化,而目前我国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不少缺陷亟待完善。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引发金融业“基因突变”,金融业架构中的“底层物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技术的每次革新和大规模运用都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面貌,传统金融业版图日益模糊,这促使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这就是新金融时代。再进一步分析,在新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思维需讲究开放、平等、分享和包容,也更强调分工与协作。在这个新金融时代,所有金融业都在追求以金融科技武装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现代金融业分工和专业化被互联网和相关软件技术所替代,比如这两年移动支付、众筹、P2P、区块链、量化投资、机器人投顾这些新型的金融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并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渗透。从支付宝和各种宝的互联网理财、微信支付到P2P金融的百家争鸣,再到众筹雨后春笋般成长,再到区块链和机器人投顾的生根萌芽,金融正在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金融机构更像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更像金融机构。
这个新金融时代,也是金融牌照“集邮”旺盛期,常见的金融牌照可分大牌照和小牌照,大牌照如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小牌照如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小贷公司、保理公司等。大牌照申请难度很大,多数企业集团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申请机构的增多,小牌照难度也略有提升。与此同时,监管也在加紧规范这些牌照的用途。所以,金融牌照的抢夺必然会愈发激烈。伴随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浪潮下银行业务正向数字化转型,银行数字化集中体现在客户信息数字化、货币数字化、银行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方面,银行正面临数字银行的变革。眼下,银行业正实施数字化战略,从渠道、产品服务、客户三方面寻求转型,不断推进移动银行、直销银行、网上银行、体验银行等新金融业务。银行业务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以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为代表的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客户转向以移动终端获取金融服务。下一步,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共享金融都会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新金融时代在发展战略、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种类等方面有其全新的特点,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首先是风险治理的挑战。在多维开放和多项互动的网络空间,新金融业务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更容易产生跨界、叠加和扩散的效应,使风险传递得更快、波及面更广;其次是数字鸿沟的挑战。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导致不同群体从新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三是基础设施的挑战。对新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数据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新金融的标准体系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监管适应性的挑战。需要完善综合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监管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等等。
正是立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领域,这次五部委联合发布的《规划》,针对标准制定、衔接配套及实施等问题提出了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互联网金融标准化工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和金融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同时,《规划》提出,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即针对产品、基础设施、统计和监管风控四大重点构建标准。其中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方面,统筹制定资产管理等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标准。制、修订网上银行、银团贷款、绿色信贷等银行业标准。针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标准,《规划》提出了统筹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和风险防控标准。加强金融科技的监管和风险防控标准研制。对金融基础设施标准,《规划》提出要统筹制、修订支付清算、金融资产登记托管、银行间市场、征信、反洗钱、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标准。构建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探索数字货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修订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的数据模型、信息交换、信息系统、软件测试等信息技术标准。在金融统计标准方面,要统筹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各类投融资行为、互联网金融和跨境金融交易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重点制定资产管理产品统计数据等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制、修订存款分类、贷款分类、保险统计信息分类、理财与资金信托统计等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的统计标准。
可以说,金融业标准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有了这些标准,就有了新金融业态的准则规范,也就有了统一监管的依据,再配合今年4月财政部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相信能全面提升我国新金融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强化新金融时代穿透性、综合性金融监管。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