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币成为了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后第一个成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新兴市场货币。
人民币入篮消息一出,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毫无疑问,这有效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每个中国人都觉得面上有光,毕竟要进入SDR货币篮子非易事,需经过层层筛选,中国是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之后,才抢到了SDR的“入场券”,这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人民币“入篮”实质性利好甚微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但是冷静下来想想,人民币“入篮”能够为中国经济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又有多少呢?从金融方面来看,将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投融资、多边使用、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但是这一过程较为漫长,人民币并非今年“入篮”,明年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就能马上媲美美元、欧元。为了适应人民币“入篮”,我国还必须在决议生效前,妥善解决好汇率市场化、利率国际化等问题,而在进行汇率、利率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阵痛”,因为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成熟,在汇率、利率放开管制的情况下,或产生较大幅度波动。
从实体经济方面来看,人民币“入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出境旅游、购物、境外投资以及外贸市场将有较大利好,逻辑很简单,因为可以省去人民币汇兑的麻烦,并降低汇兑的风险。对于出境游的游客而言,目前出游不仅需要在出发前预约银行换汇,回国后还要把剩余的外币现金兑换成人民币,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并且中间还可能有汇率损失发生,出行成本较高。对于境外投资者以及出口商而言,则会为其免除汇率波动的烦恼,减少企业汇兑的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利好均发生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上,而人民币“入篮”离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尚有较远距离。人民币“入篮”只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的话语权,决定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因素还有中国的资本管制政策、他国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等。在人民币未实现可自由兑换之前,出境旅游、购物、境外投资、外贸等领域难以出现明显利好。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积重难返
论理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世界范围的流通性也应该较强,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经济地位与人民币的地位极不相称,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中国长期实行金融抑制政策。这虽然成就了GDP的高速增长,却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以前中国政府追求高GDP增速,往往会为了保证较低的资金成本而人为压低利率,但人为的低利率会导致资金供不应求,这时政府又会通过实施金融垄断经营或产业政策将低成本资金配置给特定企业或产业。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市场信用基础缺失、金融对银行体系过度依赖等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即便近年政府已意识到需要进行大改革,但是积重难返,成效不佳。没有良好的市场信用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汇率及利率机制,国际市场难以进一步提高对人民币的认可度。
人民币国际化才是终极目的
中投顾问董事、研究总监郭凡礼指出,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才是终极目的,人民币“入篮”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小步,仅仅人民币“入篮”还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多实质性利好,SDR更多的是大国金融博弈的工具,人民币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在人民币“入篮”后,我国政府必须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进一步深化,逐个将改革难点击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改革也不能急于一时,匆忙推动汇率、利率市场化,反而会对较为稳定的中国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只有在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风险防控机制建立、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情况下放开汇率、利率管制才较为合适。
来源:中投顾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