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下一步:挺进农村


时间:2015-12-17





  互联网金融下一步:挺进农村


  乌镇峰会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分论坛,成为12月16日下午会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普惠金融,成为热议的焦点。


  不久前,河北清河县农民马玉明通过蚂蚁金服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贷到一笔8万元的“旺农贷”贷款,他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拖拉机,靠它仅用20天就有了7.5万元的收入。但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想要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普惠金融的触角还远未达到惠及城乡。


  “互联网正在让普惠金融迎来黄金时代。”蚂蚁金服CEO彭蕾在会上称,农民因缺少信用积累想获得金融服务是非常难的,传统的金融服务也无法触及偏远的山村,而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切,通过互联网方式建立新的风险甄别体系,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快速有效地服务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村用户。


  结合近期互联网金融公司与诸如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背景,互联网技术正在借助各种第三方力量下沉服务渠道,让社会上的各种小角色变成金融服务对象。


  多元化信用积累


  由于银行的利润模式赚取存贷款差价所决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向来“嫌贫爱富”,青睐大企业大客户。由于缺乏信用积累,像大学生、农民工、个体户等很难获得银行贷款。16日乌镇峰会上分享的一个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整个发展中国家仅40%的家庭进行储蓄,有借贷需求的人中仅有21%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他是通过民间借贷或者地下钱庄完成资金需求。


  摆在传统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在贷款前对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风险控制是一项耗费成本的工作,同样是做一次风控,贷款给中小散户从利润上来说并不划算。但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正在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的风控成本,这就是大数据在发挥价值。


  永安保险副总裁顾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举例说,作为一家中型保险公司,永安保险有数百万用户数据,阿里系有数千万车主只要在淘系平台上购买过与车相关的商品的即可被默认为车主,双方的数据产生交集,利用阿里和其他社会化互联网公司对用户进行画像比如通过社交软件聊天时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夜猫子,再判断其开车是否靠谱;支付宝和手机号绑定时间越长,其车辆出险率可能越低等,可以建立传统保险业精算定价中没有的模型算法,从而提高风控效率。


  在今年6月网商银行成立时,彭蕾称,其考核目标不是资产规模、利润率等指标,而是所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


  网商银行在对外提供贷款时,信用数据是重要的风控参考依据。用户在使用支付宝、招财宝等产品进行支付和理财时,会沉淀大量数据,芝麻信用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收集、分析用户在其他维度的大数据建立一套信用模型,为用户画像,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惠”。


  此外,互联网技术也在帮助银行节省各项成本,也这成为普惠金融的推进助力。拿账户管理来说,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一个账户一年的IT成本大概是50元,小银行大概为80元到100元之间,而依靠云计算平台,这方面的成本可以控制在1元以下甚至更低。


  农村成为普惠金融未来方向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覆盖无力的广大农村市场,正是互联网金融下一步进军的方向。在乌镇峰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说,互联网金融会通过移动化、产品化的方式来达到普惠金融。诸如物理和时空的限制、用户和金融服务之间的鸿沟、偏远地区没有ATM等这些问题,都将通过用户手上的移动终端,以场景化的手段解决,降低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


  “农村金融市场怎么做,对网商银行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对此,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会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一起开拓农村市场,同时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商、农资产品供应商等积累了一定的农户数据的机构合作,探索信用放贷,而不会像传统信用社那样派人去农户家挨家挨户地沟通。


  在和深入农村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中,全国覆盖面最广的邮政储蓄银行是一个重要角色。就在本月初,蚂蚁金服宣布将投资入股邮储银行,双方将利用在技术、渠道、用户群、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强互补性一起开拓金融下乡。此外,中国邮政拥有任何一家快递公司不具备的基层网点触达能力,这也将和正在实施电商渠道下沉、进军农村市场的村淘计划形成协同。


  事实上,入股邮储银行是蚂蚁金服“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一部分,这项推出两个月的计划目标在未来5年内助力超过1000家传统金融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蚂蚁输出的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资源。


  目前,蚂蚁金服联合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了超过6000万农村用户;网商银行在成立半年时间服务了68万家农村小微企业,其为农村用户专设的互联网纯信用贷款“旺农贷”已经覆盖全国17个省市区65个县的近1000个村庄。


  彭蕾在乌镇峰会上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于普惠金融而言可以更好地让金融回归到它的初心,所有重要的金融产品最初设立时不完全是为了盈利,而带有扶微济困的意味,帮助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分享这块金融蛋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