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简称“不良ABS”重启后的首批产品在五月末落地,颇受市场认可。消息人士透露,第二批不良ABS发行“已在路上”,建行、农行等试点银行相关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行第二期不良ABS有望年内发行。
专家指出,重启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拓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降低及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等。预计年内规模不会超过千亿,规模化发行言之尚早。
第二批或仍“小规模试水”
尽管各家银行对自家发行规模讳莫如深,但从“首发”情况来看,“谨慎+保守”应是试点初期通用的策略。券商人士预计,第二批不良ABS发行规模仍会“小规模试水”。
公开信息显示,中行“中誉一期”、招行“和萃一期”发行规模分别为3.01亿元和2.33亿元,对应的资产池未偿资产分别为12.54亿元和20.98亿元,发行金额较小。中金公司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由于首期产品需要兼顾发行工作量和基础资产质量,可挑选资产范围不大;另一方面,银行短期内并不寄希望于通过不良ABS来大规模处置不良贷款。
一位试点银行人士表示,试点初期哪个银行都不敢太冒进,完成即是胜利,监管部门也不可能一开始就给太多额度。中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第二期不良资产ABS目前已完成评级机构的招标工作,发行规模将较首期有大幅提升。
平安证券认为,年内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仍有空间,但总体规模或有限,规模难超千亿。
短期内中小银行可能不具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格和能力也是限制发行规模的一个原因。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尽管试点规模有限,但释放出积极信号,未来不良ABS业务空间增长潜力较大。尤其是在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背景下,银行不良率将处在上行通道中。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银行不良率为1.75%,预计这样的情况在未来1-2年将持续,不良率攀升对于银行化解资产质量带来更急迫的需求。
估值方法有待改善
重启后首批不良ABS各有创新,尤其是招行“和萃一期”开启了不良ABS入池资产为信用卡违约贷款的先河,开启了零售不良ABS的估值模型探索。
中债资信和联合资信作为“和萃一期”的双评级机构,分别研究构建了各自的评级模型,招商证券作为主承销商进行独立估值。在估值和评级方法上,各方对历史数据采用了分组、聚类等方法,构建回收率的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周期、市场利率假设等进行压力测试,并对持续回收表现作审慎性调整。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结构融资部人士指出,此次“和萃一期”相较以不良对公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项目,不良信用卡债权具有入池数量大、借款人分散性极好,地区集中度低等优势。根据国内银行以往回收经验,不良信用卡债权的未来现金流回收具有一定稳定性,且呈现出前高后低,快速衰减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对现金流预测的难度有所降低,现金流回收率波动性会较小,有助于保障优先档证券本息的兑付。
分析人士认为,不良ABS规模化发展仍需解决合理定价问题,估值方法及能力需进一步改善。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直言,不良贷款证券化资产现金流不稳定,估值定价难度较大,且具有较强主观性,而合理定价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加强估值定价透明度,4月发布的《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对于基础资产、参与机构和估值定价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在信息披露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后续估值定价能力提升仍需探索。
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表示,由于入池资产中的贷款均为非正常类贷款,绝大部分借款人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因此需要更加严格地审查对借款人、保证人以及抵质押物追偿的可行性和及时性。对于抵质押物的分析,应着重考察抵质押物的类型、权属是否清晰、处置抵质押物所在地的司法环境是否健康等。
合格投资者队伍尚待扩大
目前看来,首批不良ABS产品受到市场认可。中行“中誉一期”优先档发行金额2.35亿元,占比78%,评级AAA,发行价格为3.42%,全场认购倍率3.07,边际倍率2.5。招行“和萃一期”优先档1.88亿元,占比81%,评级AAA,发行利率3.0%,获2.28倍认购;次级档0.45亿元,占比19%,不评级,获接近2倍认购。参与投资机构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
从长期来看,不良ABS要实现规模化发展,现有投资者较局限的局面亟待打破。罗毅指出,就目前国内市场情况来看,有意愿购买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仍偏少,多数情况仍然为商业银行互持,部分债券型私募基金有一定投资兴趣,或者是具有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实现不良资产最大化回收的相应投资人,总体来看投资者群体仍较狭窄。
市场人士认为,目前不良ABS市场合格投资者不足,尤其是次级投资者缺乏,使得次级档流动性不足,甚至可能使得次级档流动性低于场外不良资产包交易市场,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也远未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不良ABS难以做大规模。
据了解,此次不良ABS“首发”,中行和招行均计划持有产品发行规模的5%,其中分别持有优先档和次级档规模的5%为最低监管要求。
来源: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