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针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专项督查在6月7日披露了最新的进展。此次督查中,作为引入民间资本的重要“抓手”——PPP公私合作项目尤其受到重视。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当前PPP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几个问题相对突出:当前PPP项目储备比较丰富,但项目落地困难;许多部门都出台了政策措施,但统筹不够,各地在执行中遇到一些障碍;有的企业家反映,现在各地优质的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积极推进PPP法制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使PPP基金、财政奖补等政策落到实处。”刘昆表示。
就在6月2日,国家发改委针对特许经营立法举行了专门的研讨会,针对特许经营领域土地政策,包括现行土地制度与特许经营实践不衔接不适应的情形,提出立法制度设计及其他配套制度建设建议。
随着特许经营法立法工作的加速推进,作为主要参与方的国企和民企在PPP项目中扮演的角色或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企即将“去特权化”
据公开资料统计,在财政部目前开展的第二批206个PPP示范项目中,大部分社会资本合作方仍是央企、省属国企或其他大型企业。
但在部分城市,探索也正在进行。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已经开始在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展露头角。在北京地铁中4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等路线都出现了京港地铁的身影。作为民间资本,京港地铁和北京地铁集团公开竞标,并最终入选民间资本参与方的事实为社会资本进驻PPP领域提振信心。
作为国内PPP领域最早一批实践者和研究者之一,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看来,北京地铁项目最后有民间资本中标,很大程度上体现政府“市场化”的观念转变。
“一直以来,在国企和民企共同参与的项目,国企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这种现象随着政府对民间资本的重视来看,国企享有的‘特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未来项目竞标逐渐市场化的规则正在形成。” 金永祥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民间投资约占全社会投资30%左右,包括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6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据悉,北京地铁14号线、7号线、苹果园交通枢纽以及中心城区居民区停车设施建设等项目拟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杨旭辉此前表示,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将坚持增量与存量并重的原则。
这向市场释放出了更加积极的信号。
金永祥认为,北京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打破了以往国企垄断的局面,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创造了条件。
在北京市规划发展计划中,记者发现北京市发改委对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分类规定。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主要分为经营性领域、准经营性领域、非经营性领域三个。其中经营性领域包括燃气、电力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政府不再进行直接投资。
针对现有已经建成的市政基础设施,政府将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基金引导、整合改制、技术资源合作、后勤社会化等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运营力度,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对此,一位接近政策决策层的人士坦言,一直以来,国企注重规模,民企注重收益,两者诉求不同决定了政府不同的要求。“以往,政府希望国企中标项目更多是帮政府分担市政建设的责任,如今随着政策对社会资本逐渐放松,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也成为政府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资投资将强化制度建设
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至10.5%,其中,政府投资由去年底的9.5%猛增至20.6%,民间投资却由10.1%“腰斩”至5.2%。
这个情形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从5月20日到30日国务院派出了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实地督查。
5月20日,国务院督查组专项督查的情况,初步统计9个专项督查组共召开300多场座谈会,实地走访500多家民营企业,访谈了3000多名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有关政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00多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介绍:“从督查的总体情况看,各地正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但与此同时,企业也反映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落实方面,部分政策措施缺乏配套细则,有的政策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对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还不到位;政府管理服务方面,行政审批有待进一步精简优化,地方监管服务有待同步提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方面,“玻璃门”“旋转门”在一些地方、行业仍不同程度存在,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问题比较明显;企业自身发展方面,部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
当前PPP业务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刘昆表示,PPP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运行,PPP项目管理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比较规范的轨道。未来示范项目还会增加,全国范围7000多亿的投资有很大空间。“对示范项目,政府会严格绩效考核,督促项目,加快落地,畅通民营企业参与的通道,使民间投资通过PPP的方式真正有效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市场。”
记者了解到,目前财政部的PPP示范项目已经连续推出两批,一共233个,这233个涉及到的投资达7000多亿元。
财政部、发改委在内的部委对PPP法规的重视在不断加强,国企和央企以往享受的权利正在形成“去特权化”的趋势,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民资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
来源:中国经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