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缓续公开市场操作,并不代表会成为趋势;面临流动性集中到期,央行将通过多种日常工具释放流动性。
面对本月超过万亿元的逆回购资金扎堆到期,央行仍选择“按兵不动”。《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央行2月8日发布公告称,再次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这已是央行连续第四次暂停常规公开市场操作。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行动用多个工具和手段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甚至还考虑了节后的流动性预期,因此,春节后的流动性压力本身就没有节前大,央行暂缓进一步操作实属正常。
对于连续四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央行都给出了相同的解释:“随着现金逐渐回笼,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暂不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统计数据发现,整个2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逆回购规模将达1.73万亿元。另外,1月20日下午,央行宣布启用“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向特定大型银行提供了28天期的流动性,对此,机构预测将释放资金约6000亿元,这笔资金也将在下周到期。再加上,2月15日、19日分别有1515亿元和535亿元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预计今年2月份,流动性到期回笼资金约2.5万亿元。
此外,本周公开市场共有6250亿元逆回购到期,下周有9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整体来看,未来两周市场面临的资金到期压力巨大。
对此,温彬认为,当前央行暂缓续作公开市场操作,并不代表会成为趋势。短期来看,由于1月份外汇储备降幅有所收窄,未来外汇占款负增长或有所缓解,因此,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将有所减轻。不过面临流动性集中到期,央行将通过逆回购、MLF、SLF等多种日常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另外,2月3日,央行将7天逆回购利率上调了10个基点。此举被市场普遍解读为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
对此,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事实上,逆回购利率的上调在历史上并不少见。除本次变动外,自2012年以来7天逆回购利率出现过4次上调。细观历史,逆回购利率的上调往往与防风险、去杠杆等有关,且都发生在经济增长暂时无虞的时期。逆回购利率直接影响银行间流动性,且方向转换更为灵活,使货币当局能够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进退自如。本次逆回购利率调整是在1月份高信贷现象面前,为呼应中央部署、引导市场预期、防范资产泡沫而必须做出的一种宣示性行为。然而,在经济企稳基础仍不稳固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不具备进行方向性转变的基础。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近期信贷投放较多,带来调控压力。2016年12月份人民币新增信贷大超预期,预计2017年2月份将延续较快投放节奏。而通过调升操作利率,可以抬升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限制银行放贷能力,维护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并通过对金融市场中资金杠杆的抑制,平衡信贷超预期增长带来的整体冲击。
来源: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