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


时间:2016-02-02





  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东莞再次提出新目标,要在“十三五”期间产值翻五倍。26日,东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东莞市人民政府【2016】1号文《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拟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解决东莞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遇到的瓶颈问题。


  A


  目标:产值五年翻五倍


  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众多中小企业,为实施机器换人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东莞发展的关键。“2013年,我们市政府1号文是为企业减负;2014年的1号文是扶持实体经济;去年则是‘东莞制造2025’战略;而今年,我们再次锁定‘机器人’”。东莞副市长贺宇通过罗列数据解释说,东莞这些年的1号文始终放在企业身上,用心不言而喻。


  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介绍,自2014年东莞实施“机器换人”以来,2014年共有400多个项目参与改造,2015年井喷式发展,迎来800多个项目改造,两年时间共计有1200多个受助项目参与。未来五年,东莞的目标是完成“机器换人”项目2000个左右,带动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改。


  据介绍,目前,东莞有400多家企业参与到机器人装备制造业中,年产值达200多亿元。计划到2020年,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推广工业机器人在电子、机械、食品、家具等行业普及,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教育娱乐等领域初步应用,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提高到120台以上,其中东莞自己产的机器人至少达到25%的占有率。


  B


  举措:多方扶持力挺“机器人”落户


  针对“机器人智造”计划,东莞首次提出了“50条”,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挺“机器人”落户东莞。


  资金方面,《意见》提出通过强化融资租赁的方式,由省市各出资1亿元合计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力争五年内为企业提供50亿元以上的技改融资支持。


  此外,东莞将大力实行莞产机器人试用计划,全市有庞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为此,市财政将给予试用租金、电费、后续维护等资金补助,以此改进莞产机器人产品功能,在生产上早日实现批量化应用。此外,还将促进工作母机类制造业企业发展。


  政策上,在高校、科研院所、新兴研发机构基础上,制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平台扶持政策,加快技术创新,引进创新创业重点领域人才,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C


  亮点:“首台套”最高获资助千万


  记者前期采访发现,由于研发投入巨大,部分有“机器换人”欲望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尤其对一些单期订单少、订单并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投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开发机器人,并不现实。“比如一些企业,某个产品的订单一月就20万单,下个月再做别的产品订单,运用人工更灵活、方便”。亚特电器负责人寇祥华就坦言,机器人有固定程序,只能生产相应的产品,如果换个类型就无法适应。而在东莞,大多中小微企业的订单在不同时间段,产品类型是不一样的。


  对此,本次出台的“50条”中,其中对于“首台套”的奖励就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按照《意见》,对经认定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东莞首台(套),单台奖励销售价格的15%—20%,一年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


  “如果是非标准设备,研发投入确实很巨大,光是前期调试就需要三个月。”东莞市数控装备行业协会会长杨涛表示,广东科技部门对行业首台套设备有一定的支持,但力度还不够,而东莞此次率先给予明确,解决中小企业后顾之忧。


  释疑:机器人不会让工人失业


  机器人来了,是否意味着工人饭碗保不住了?东莞市经信局调研显示,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之前我们所提的用工减少4万多,是指理论上机器代替人的数量,并非是裁减了这么多人。”东莞经信局表示,用工荒在东莞一直存在,一些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后,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技术人才,有的通过招聘,而有的则通过培养现有的普工。


  据了解,东莞60%以上的企业为外资及港、台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参与“机器换人”的积极性甚至比内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更高,需求更加明显,麻涌、清溪、石碣等多家外资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不仅良品率得到大幅提升,工人技能也同步得到提升,帮助其实现自我增值。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副局长宁康表示,实施“机器换人”并不是把人全部从企业生产岗位中抽离,而是就原来工人在生产线中可替代的部分进行调整,人的作用没有被弱化,相反,更是成为一个决定因素。


来源:新浪科技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