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电“僵尸企业”造血重生


作者:庄冠蓉 周晓梨    时间:2016-04-13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是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处置“僵尸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重庆机电集团旗下的华浩冶炼有限公司,作为机电集团的“僵尸企业”之一,于2014年就开始探索,通过引资重组,探索了一条改革之路。


  华浩冶炼最早叫綦江电话厂,曾出过7个院士,中国第一块电冶铜出自它,解放后更名重庆冶炼集团,代号是103,后几经改制成现在的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是重庆机电的全资子公司,产品曾一时在全国产销量位居第二。但在市场大潮的洗礼下,由于偏居一隅,设备老化、人员繁冗、研发滞后、管理成本等费用居高,已远远跟不上铜冶炼市场的步伐,其辉煌的历史已不复存在。


  截止到2013年年底,华浩公司已经连续三年亏损,负债率超过百分之百,根本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僵尸企业”。


  华浩还能存活吗?


  面对僵局,机电集团痛下决心,决定对其进行改革,以结束输血,寻求造血点。


  经过几番深入调研,积极寻求合作者,最后与北京有研粉末集团一拍即合,2014年年初,华浩的重组拉开了序幕。


  北京有研粉末集团铜粉产销量在中国第一,控股股东是北京有色研究总院,在技术工艺和研发上都有强大的支撑,刚好弥补华浩的短板。而有研也看到了华浩厚重的历史和品牌效应,认为协调作战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要清理僵尸企业,实现起死回生,对其进行改制重组,特别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是必由之路。但要实现改组可谓困难重重:如股东持股比例、员工是否持股、债务重组、职工分流等问题都决定改革成败。


  华浩公司直面问题,逐一解决,稳步推进。


  首先是确定合作方式。通过协商,重庆机电将华浩公司有一定技术底蕴和市场前景的粉底材料以及相关的设备,作为资本入股占比41.5%,北京有研现金入股占51%,同时引进管理层持股22位高管、中层干部和骨干持股,占7.5%的股份。几方共同出资8000万元成立了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


  接着分流安置职工。确认了合作方向后,就着手分流安置职工。新公司定编定岗,共提供160个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华浩公司有近200人将下岗分流。据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潘华介绍,重庆机电按照国企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方案,妥善安置职工:首先是愿意到新公司上岗的,劳动关系转移到新公司,劳动合同继续履行;其次是工作年限满30年及其以上的,或者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准予歇岗休养;第三是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给予转岗培训,培训期满仍不能上岗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由企业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采访中,潘华回忆,职工的安置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很多职工不能理解,写投诉信的也很多,有时候他们做两三天的工作还不如员工的一句话。但是不改就等死,改革才有生机。潘华说,公司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职工的诉求,比如对于歇岗职工给予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最后约100人到新公司工作,约140人歇岗,剩余解除劳动关系。最后职工结构中一线员工由原来的130—150人变为现在的120—130人,而二线由原来的200人变为现在不到40人。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


  最后实施债务重组。由于华浩公司经营效果一直不理想,造成外借债务比较多,如何处理债务问题,切实关系到改制重组的成败。潘华介绍,由于华浩公司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和机电股份公司,于是股份公司先代还负债,然后把华浩资产对外投资的股权进行处理,一部分公开挂牌转让,其收入用于偿还其他债务;一部分用于抵债形式进行融资,抵偿机电股份的债务。其余资产按规定进行处置。


  通过以上工作,2014年7月新公司——北京有研粉末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并于8月恢复生产,整个重组过程不到半年时间。据潘华介绍,有研重冶在2015年已实现2.35亿元的销售总值,并实现利润820万元。


  “回头看”,潘华说:“改制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合法合规,心里装着职工。”(庄冠蓉 周晓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