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会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建筑机械或受影响


来源:   时间:2010-04-15





建筑机械市场的冷暖,与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息息相关。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问题比较突出,要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今年以来,各地房价快速上涨,中国官方频频表态,引发市场对政府更严厉调控楼市的猜想。这或将影响建筑机械行业的景气度。

与前几年房地产业火爆时,工地抢着租设备的场面截然不同,眼下出现的是恶性竞争,行业整体平均价格下滑30%以上。造成目前建筑机械行业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是行业集中度太低,全国大大小小商家达到上万,但大多数商家设备数量单一;此外,对这些过度依靠房地产业的建筑机械行业商家来说,房地产业的政策调控是它们景气度的风向标。

以下是媒体对此次国务院会议房价调控的解读:

官方频频表态遏制房价

国家统计局14日上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其中,海口、三亚新建商品住宅与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均大幅上涨,与去年同月相比涨幅都在40%以上。这已经是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第10个月同比上涨,且涨幅呈逐月扩大之势。

同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官方也频频表态,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相关负责人表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和住房供应不足的城市,限制购置多套房或大批量购置住房的炒房行为。

国土资源部决定把房地产市场调控纳入2010年“双保行动”,要求各地坚决贯彻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格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整治房地产用地中违反法律和国家调控政策的突出问题。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

11日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格局”分论坛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银行有权不贷款给炒楼者,且一二套房首付和利率都应该有所差别,部分银行已自主审慎地将二套及以上房首付比例提高到6成。

4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中发文称要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4月6日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工作重点包括有完善房产税制度。

而早在两会前夕,温总理便指出“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我有决心……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紧接着,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重申了自去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

3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谈未来房价是否能稳定时表示,今年房价能稳定,“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

3月8日,姜伟新强调,未来20年中国房价上涨的压力非常大,但中央政府抑制房价上涨的决心更大。他表示,如果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不到遏制,住建部将考虑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

市场猜测楼市或出台深度调控政策

今年以来,各地房价的快速上涨,中国官方的频频表态,引发了市场对政府更严厉调控楼市的猜想。业内人士认为,在房价继续攀升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呼声下,中央不可能听任房价像目前这样上涨,楼市调控政策进一步升级势在必然。

15日,国土资源部将公开全国土地供应计划,各地此后方可恢复供地。业内分析认为,中央政府部门将从土地、税收、信贷三个方面相结合,出台对房地产市场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比如,对房产持有环节增税、提高首付比例、加息及对土地招拍挂制度引入多因素评判等。

而日前,国家拟对住房保有环节征税的传闻引各方热议,再结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媒体系统性解读房地产深层矛盾,也加重了市场对政府更严厉调控楼市的猜想。

国泰君安研究员孙建平认为,中央对两会以来房价普涨和暴涨的最大政策反应有可能体现在信贷政策上,时间窗口很有可能是4月下旬,内容也许会包括个人按揭贷款总量控制、二套房贷首付和利率提高、套数越多的房贷首付和利率越高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