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业是我国传统而又成熟的技术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模式、竞争体系、战略架构和服务机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知识产权新竞争模式在整体的经济竞争模式中逐渐占据较大份额,同时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在农机行业也初现端倪。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知识产权新竞争模式的不断演变,中国农机产业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无法抵御外资大型农机行业霸主强大的知识产权竞争攻势。
面对上述挑战,中国的农机产业做出了相应战略调整:一方面是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即企业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乘以经营能力的竞争,由面向国内市场的竞争转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科研模式的转变,即由企业自主开发为主的竞争转向产、学、研结合的竞争。
其中,科研模式的上述转变,为国内农机企业在知识产权竞争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科研模式的转变也必然带来大量的可专利技术的产生,那么如何对这些技术加以专利保护呢?在专利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保护呢?借此机会,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与农机行业的各位同仁进行简单交流。
专利保护要从“心”开始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谈到专利保护要从谈“心”开始呢?从“心”开始,说白了,强调的是一种主观的关注及重视的态度,这是任何一个企业打好农机专利保护战的关键。
对于企业而言,要真正地认识到专利保护对企业长期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才会从科研目标制定、研究进程、经营目标策划、销售战略制定和实现、资金统筹管理的整个体系、环节上给予专利保护总体的协调和保证,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在专利保护过程中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专利保护运作支持。
专利保护要从“早”做起
专利法明确规定,专利的先申请制——同样的发明创造授予最先申请的人。所以企业如果有可专利的技术一定切记要早作准备,尽早启动专利申请工作。
从“早”做起,可以抢占先机,将自己的专利申请技术作为后续他人递交申请的对比文件,而不是由于延误时机使得别人递交的申请涉及的技术内容成为自己申请的对比文件。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丧失新颖性而得不到专利权,或被迫由于创造性问题而不得不缩小保护范围。
如何才能把握好适宜的申请时机呢?一般应选择具备如下条件时启动申请工作:设计完成后且可以确定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时。这样就可以在保证专利技术完整且可做到充分公开的同时抢占先机。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后续改进技术可进一步提出申请。
我国食品机械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多年来,与众多热门的五金工具、机电产品、电动工具等行业相比,食品机械在市场上属于比较冷门的一个行业。但今年春季笔者在山东省临沂市三大五金机电批发市场及一处食品机械批发市场上走访时发现,自去年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饭店、餐馆等餐饮业的繁荣兴旺,直接带动了相关食品机械的需求,也为五金市场的食品机械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使之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市场销售也逐渐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据一家食品机械专营店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食品机械行业之所以发展较快,市场销势如此迅猛,最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新建酒店、餐馆层出不穷,带动了食品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外用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习惯,也间接带动了食品机械行业的发展。该专营店老板介绍,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相比电动工具、五金机械等热门行业,食品机械行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较小。这主要是因为食品机械属民生产品,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销售范围多以内销为主。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食品机械主要是磨浆机、封口机、绞肉机、面条机等,他每月销量都在百台左右,销售额高达200万元。
据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临沂几处五金批发市场的食品机械销售商正积极摆脱产品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的现象,在经营中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拓宽更广阔的市场渠道。这些销售商认为,随着现代消费趋向的变化及消费者品位的提高,在生活中日益追求食品口味的丰富性,由此引发食品生产趋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继而使各种类型的食品机械在市场上走俏。另外,除了城市里的饭店、餐馆有较大的需求,农村市场对食品机械的需求也呈现出旺盛的销势。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也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现代化的食品机械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因此,针对农村市场而研发的食品机械已广受农民的欢迎。尤其是面条机、煎饼机、馒头机及磨浆机等食品机械,目前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
依托临沂批发商城占据全国第二位、山东第一位的优势,临沂三大五金专业市场及一处食品机械市场以其知名度及强劲的辐射力,已经使这里经营的食品机械畅销本地之外的鲁南、苏北地区,有许多产品远销到山东省外的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在产品销售渠道的广阔前景下,目前全国已有300多家食品机械生产厂家在临沂设立了总代理、总经销,临沂庞大的市场群体,为这些厂家的产品销售提供了交易平台,有效促进了食品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