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集团1~5月实现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其所属的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1~5月实现销售收入7.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9.7%。
但对此,浙江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并不完全满意:“我们的胆子还是小了点,要不然就不会白白流失1亿多元的订单。”
据悉,由于去年末该公司对今年的市场预测略显保守,以致今年一季度其主打产品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订单“爆仓”,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仍供不应求,不得不放弃到手的1000多台螺杆空压机订单。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记者获悉,去年下半年压缩机行业经济增速已经逐季回升。此外,由于从2010年3月1日起空压机行业开始实施能效标识制度,这也是各压缩机企业迅速恢复运转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现在中国气体压缩机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近400余家。
据记者了解,其中不少企业都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主攻中高端市场。比如,开山压缩机公司首批出口澳大利亚的KAITEC系列螺杆空压机已顺利完成生产。该公司人员介绍说,这标志着公司的高端产品正式批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客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相比,在品质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能效、噪音、可靠性等方面,而公司之前系列产品往往在这些方面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只好让位于欧美等国际品牌。
不仅如此,沈阳鼓风机集团研发部新产品室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组装式向心膨胀机在中温中压PTA、PIA(间对苯二甲酸)流程压缩机组中是标准配置,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适应膨胀比较大、便于抽加气和加热等技术优势,在硝酸流程、苯酚流程、PTA高温高压流程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于是该部门积极配合销售总公司参与市场开拓,通过与用户及设计院的有效沟通,成功获得了燕山石化有限公司PTA扩产改造项目能量回收工艺空气压缩机组订单。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也注重加大对工艺氢压机、天然气机、离心机、大中型螺杆机等具有市场竞争力、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投入力度。
“我们经过五年的开发和试验,研制成功无油水润滑单螺杆空气压缩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成为‘顺德创造’又一标杆。”广东正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戴加满说。广东正力依托获多国发明专利授权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的“无油水润滑单螺杆空压机”,以其“环保、高效、低成本运行”等显著特点,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用户的认同。
配件价格持续走低
记者发现,虽然今年以来,国内螺杆空压机的市场需求走高,但却并未改变其配件价格走低的趋势。
对此,曹克坚认为,低价销售和组装生产是我国空压机行业竞争的两大特征。近年来,跨国巨头也加入低价竞争的行列。仅仅最近一年时间里,主机在中国本土制造的国外公司有:阿特拉斯·科普克、英格索兰子公司GHH公司、登福公司(GD公司)以及汉钟等。
因此受整机竞争加剧的影响,配件价格动荡不可避免。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国螺杆空压机市场发展的前期,备品配件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螺杆空压机备品配件的市场竞争尚不激烈,空压机用户在其主机制造厂或供货商以外购买到具有相同品质的备品配件比较困难。换言之,螺杆空压机制造厂和供货商销售的备品配件在当时市场上的替代品,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与今天的情况同日而语。
但伴随着中国螺杆空压机市场的成长壮大,螺杆空压机备品配件市场需求总量的增长,国际上许多螺杆空压机备品配件OEM制造商(包括诸多螺杆空压机制造厂备品配件供应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扩大其在中国已有的生产经营规模。
这就带来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当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更多替代品的时候,消费者对这种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就会增加,因为更多的选择机会出现了。
随着中国螺杆空压机市场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螺杆空压机认知程度的加深,一些具有过硬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公司开始独立地为广大螺杆空压机用户提供空压机维修保养服务,这些公司中不乏曾为螺杆空压机制造厂从事过售后服务工作的员工。售后服务工作社会化趋势的出现进一步排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广大空压机用户在购买备品配件时对价格的敏感度。
实际上,螺杆空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活塞空压机的换代产品,“较低的维护费用”功不可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螺杆空压机配件市场的供求价格平衡点开始降低。
但换个角度看,螺杆空压机备品配件价格的降低也开创了广大螺杆空压机用户、主机制造商和备品配件制造商“三赢”的局面。因为在购买螺杆空压机时,“维护费用”是影响人们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降低后的螺杆空压机维护费用将增加我国广大工商企业对螺杆空压机的需求,促进许多企业更新老式设备的决心,这对螺杆空压机主机的销售是非常有利的。当螺杆空压机主机的需求总量增加时,螺杆空压机用户对备品配件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机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