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国内轴承行业多家龙头企业进行了对接,这是反复筛选后比较理想的一家。”这位大市聚镇党委书记说,此番颇费周折地引进项目,是希望龙头企业发挥效应,在轴承产业链两端有所建树,改变全镇几百家轴承企业的生存状态。
不难看出,提升产业竞争能级,实现集聚向集群演变,对这个正努力向中小城市方向挺进的市级中心镇而言,显得十分急迫。
种子的力量
下海14年的潘丽平,现在的身份是新天龙轴承实业公司董事长。她的企业去年产值在6000万元左右,在大市聚,够得上行业老大级别。
此前潘丽平供职于新昌轴承总厂。这家盛极一时的制造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大市聚开设了第三分厂。离职前,潘是三分厂的常务副厂长。
“三分厂就像是颗种子,如今镇里排得上号的轴承企业,基本上都是这里出来的人办的,搞管理、搞技术,甚至原来在车间干操作工的都有。”潘丽平坦言,这是一个没有多高门槛,无需多大投入的行业。
大市聚镇副镇长贾汉东告诉笔者,目前全镇工业企业630家,其中轴承加工企业442家,从业人员接近1.2万。
作为佼佼者的“新天龙”,如今胜人一筹的,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潘丽平透露,源于品质和品牌的追求,她的企业只为包括瑞典SKF这样的一流轴承企业配套。另如国内行业龙头——温州人本集团,需要制造出口高端产品时,一般也由“新天龙”来完成轴承套圈加工的环节。因此,“新天龙”的产值中,加工费占了不小比例。
但在大市聚,“新天龙”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的轴承企业生存现状,并不能与其同日而语。贾汉东说,一般的小企业毛利不会高过5个点,“在镇上,你们所见一车车从这些厂里拉出来的铁末,有时就是他们的利润所在。”
来源:中国机电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